request-free-img

中国咖啡发展历程 早期中国咖啡引种扩种史

第一部分

  一、关于瑞丽景颇弄贤咖啡引种是1914年的记载

  1996年4月由云南省瑞丽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瑞丽市志》第383页第五“咖啡”一节中记载:“早在1914年,景颇族已从缅甸引入弄贤乡种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丛书《云南省志》卷三十九农垦志第三章第二节咖啡一文中记载:“中国咖啡种植1884年始于台北,1908后陆续引种于海南岛、广西南部等地。1914年,景颇族从缅甸引入云南瑞丽县弄贤寨栽种,20~30年代分布到德宏州境内部分村寨的房前屋后零星种植。1950年全省仅存咖啡树5000余株,这些母树是后来全省发展咖啡生产的主要种苗来源,并起着试种和示范作用”。根据这两段本省的权威性记载,都说明了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德宏州是云南省,乃至中国咖啡规模化产业化的种源地。然而,这两段记载均缺乏引种年代的精准考证与根据和如何扩繁传播的历史进程?

  后来,笔者有幸读过云南农业科院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黄俊雄、张星灿的《云南咖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篇论文,文中写到“1914年景颇族边民引入种植在瑞丽县弄贤寨,当时引进的目的是作为庭院栽培以供观赏,直到1952年春,当时为云南农业试验场芒市分场,(现为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作社会调查时才发现,并采回70余公斤鲜果带回到保山市潞江坝试种,发现适应性表现良好,结果多,品质优良,并由此不断发展壮大,五十年代为满足东欧国家和苏联的需求,促进了保山市潞江坝咖啡的发展,使潞江坝成为全国第一个小粒种咖啡生产基地,目前这批原种的种仍为云南小粒种咖啡的当家品种,面积达到4万余亩,当然其原始母株已不存在,但从目前大田种植的情况来看其品种结构铁皮卡占83.6%,波旁品种占16.4%。目前这批原种的种子不仅提供省内种植的需求,而且提供海南、广东等地种植,同时也不断提供相应的栽培技术资料,使保山市潞江坝成为我国小粒种咖啡的科研中心和发祥地,对咖啡生产起了积极的作用”。该文的这段描述无凝对云南咖啡如何扩繁传播的历史进程是令人信服的补遗。可是,对云南咖啡引种年代笔者仍未获得满意的答案,于是展开了景颇弄贤引种咖啡的史考察工作。

  笔者在2009年5月瑞丽景颇弄贤引种咖啡历史考察中,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张洪波、李文伟两位副所长的座谈中谈到:“2003年1月16日我所付所长张洪波、李文伟带领几位搞咖啡研究的科技人员:该所科办主任周华、科办付主任李锦红、农艺师钏相仙、农艺师张孝云到了海拔1200多米的原弄贤村遗址。我们在竹林旁的树林下找到了自今还存活的20余株老咖啡树,有的茎粗达到40-50cm,树茎呈多干丛生,也有单干的,仍能开花结果,我们采到一千克的咖啡鲜果带回保存和进行样品分析”。

  二、关于瑞丽景颇弄贤咖啡引种是1908年的论证

  笔者查阅了很多的文献资料,云南瑞丽市景颇弄贤咖啡引种年代都是根据《瑞丽市志》记载1914年来表述的。2009年5月7日,承蒙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帮助和支持下,笔者登山造访了弄贤寨古咖啡树。此次考察中笔者在瑞丽热作所诧异地看到了这样的文字记录:2004年4月11日召开了“保护云南最早引种小粒种咖啡母树座谈会”,记录中说“瑞丽市原乡镇企业局热作技术指导中心(原瑞丽乡镇企业局局长李强、原瑞丽乡镇企业局付局长李建军、原瑞丽热作开发中心主任张自云、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洪波、原瑞丽外事办主任勒旺)邀约该所为保护纪念弄贤村咖啡母树立碑。通过采访景颇族老人,根据他们的回忆和推算,以及当地景颇族知名人士的研究,一致认为咖啡母树是解放前管辖弄贤一带的山官早山诺坎(1890-1949)十八岁那年(即1908年)娶亲时从缅甸木巴坝引入的。经考察发现《瑞丽市志》1914年这一说法的原因是由于诺坎娶过两个女人。他的第一个妻子没有给他生过子女,因此在1914年他又到木巴坝娶了第二个妻子。第二个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名叫南毛,现已是88岁的老人了,现住在缅甸南坎山上的伴麻寨”。

  参加座谈会的23人有:(排名根据三排从左至右为序)郭亚利(瑞丽市发改局总支书记);排云祥(瑞丽市纪检委副书记、监察局长);勒班干(已故,原商务局副局长);排生(瑞丽市人大主任);排线诺罕(末代景颇山官);排春阳(瑞丽市原市人大副主任);梅堵(瑞丽市户育乡麻科寨村民);李光灿(瑞丽市民宗局副局长);李建军(瑞丽市人大农环委主任);梅腊(瑞丽市户育乡麻科寨村民);东跑堵(缅甸柚木商人);毛勒成(瑞丽市广坎村民小组长);王明亮(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会主席);张自云(瑞丽市农业局糖办副主任);张洪波(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棍汤端(瑞丽市户育乡农业科技中心副主任)。棍汤腊(瑞丽市户育乡麻科寨村民);陈国斌(瑞丽市推广站副站长);寸永发(瑞丽市户育乡弄贤村委会主任);勒旺(瑞丽市原外事办主任);周健(瑞丽市户育乡弄贤村委会原书记);梅合弄(瑞丽市户育乡麻科寨村民小组长);李文伟(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此次会议重大突破在于中国景颇族末代山官、原瑞丽市政协副主席排线诺罕先生(注:排老是弄贤咖啡引种人诺坎的侄子)讲述到:“诺坎(1890-1949)是解放前管辖弄贤山一带的山官。按景颇习俗,娶媳妇男方要送给女方家耕牛或马匹及毯子等物品,而女方家则要准备优良的作物的种子,如稻谷、玉米、果木等种子,价值高的新品种如咖啡当然最好,除此之外,还要送配钢刀和钢炮枪作为赔偿的东西。诺坎山官18岁那年,即1908年,娶妻回来把咖啡种子带回了弄贤山”。

  三、关于景颇弄贤咖啡引种史是1908年以前的调查

  笔者怀着浓厚的兴趣,并带着考证景颇弄贤咖啡引种年代是1914年或是1908年?究竟是诺坎娶第一个妻子或是第二个妻子时引入的咖啡种子?的两个重要问题,于2010年3月8日在瑞丽市有关部门领导和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几位专家的帮助和陪同下,笔登门拜访了住在瑞丽市勐卯镇老城子南门勐户路居37号的排老家(就是上面提到的弄贤咖啡引种人诺坎的侄子,今年90岁,原任瑞丽市政协副主席排线诺罕老先生),笔者与排老有这样一段谈话录音:

  问:“请问排老你淑父诺坎娶过两房妻子吗?他是不是1949年去世的?”答:“诺坎是1949年去世的、快要解放了,比我大30岁。他于1908年娶得第一个妻子,名叫伴妈,没有生育后代。因此于1914年又娶了第二个妻子,几年后生有一个女儿,名叫南毛。前年南毛的两个女儿回来祭祖时还来看望过我。”

  问:“那你和你的叔父相处的时间也很长了,你还记得是他的第一个妻子,还是第二个妻子带过来的咖啡种子,当时景颇弄贤咖啡种植的情况还有记忆吗?”答:“是的,我们相处很长,当时我已经20多岁了、正是记事的时候。他娶的两个妻子都带来了咖啡种子,当时不只在弄贤种植、处处都有种植,记得在瑞丽的户瓦山(今瑞丽市勐秀乡户瓦村)、陇川芒梁(今龙川县芒梁村)、勐秀邦达等地方都种植有咖啡。” 问:“当时你喝咖啡吗?你在缅甸有没有做过咖啡生意?”答:“喝的,我从小就爱喝咖啡,我们基督教教规不允许饮酒,婚丧嫁娶等民间活动都不饮酒,而改喝咖啡,咖啡在当时就被景颇民族广泛使用。我没做过咖啡买卖,只做干鱼、布匹、食盐等,但弄贤有人背咖啡到南坎和木巴坝出售给他们。边民自由交往、以咖啡待客,中(瑞丽)缅(八莫)商业贸易繁荣、咖啡豆的交易随处可见。当时的咖啡主要在八莫进行。”

  (考注:咖啡种子作为重要礼物在诺坎娶妻时陪嫁过来,开始了弄贤咖啡的种植历史,诺坎的两个妻子都陪嫁了咖啡种子,但第一个妻子(名伴妈),没有生育后代,在以往介绍的咖啡引种时间就误认为是娶第二个妻子1914年,实际上真正的引种时间应该是娶第一个妻子的1908年。通过排老的描述,不仅印证了1908年弄贤引种咖啡的历史,而且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当时在诺坎娶妻引种咖啡之前,弄贤一带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种植地点也遍及周边很多地方,有产必有销,当时咖啡的交易流通的事实是符合逻辑的。而且当时的中缅边境还没有划界、彼此往来很自由频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已经属于咖啡的发展初期,事实上,瑞丽景颇族弄贤咖啡的最早引种时间应该要比1908年还要早)。

  笔者在瑞丽景颇族弄贤咖啡引种史考察中,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比1908年还要早的线索,于是与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几位专家座下来冷静地分析与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考证景颇弄贤种植咖啡在1908年以前的历史,需弄清中缅边境地理、边贸、民间往来及缅甸木巴坝咖啡种植的过去与现在。将能够把英国传教士引种缅甸的咖啡与缅甸引种中国景颇族弄贤的咖啡结合起来,系统史考并理清中国咖啡引种历史和中国咖啡发展的文化内涵,奔赴缅甸木巴坝的考察显得尤为必要。

  鉴于此,考虑到缅甸国内正临大选,时局欠稳。笔者通过瑞丽市人大李建军先生(热作事业的热心人)的联络,非常荣幸地获得了瑞丽市人大排主任和市监察局排局长的支持和精心安排,2010年3月10日邀请到缅甸八莫县的大牧师德毛通拉和缅甸农民乐拖早都一行二人,于当天把木巴坝最早最大的咖啡古树所拍摄的照片,摘取咖啡古树的枝叶和鲜果,深夜11点许专程送到了瑞丽宾馆,在此等候的排局长、李主任、翁主任、张翻译和热作所专家现场见证了送来的170多年咖啡古树的枝叶和鲜果及当天拍摄的古树照片(考注:1837年1月27日种植于缅甸木巴坝陆凹亚,该地区海拔高度为457米,目前还存活,枝繁叶茂,并年年开花结果。从斑岭口岸到缅甸木巴坝陆凹亚大粒种咖啡种植地大约有45公里的路程)。咖啡鲜果经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鉴定:“该品种鲜果平均大小(长1.66cm、宽1.527cm、厚1.243cm)、叶片平均大小(长20cm、宽10.5cm、厚0.040cm),株高13m,茎粗约40cm。系大粒种咖啡”。

  根据两位来自缅甸木巴坝的朋友介绍说,在木巴坝很多寨子都有小粒种咖啡的种植,顿时欢喜十分,我们决定驱车深入木巴坝。2010年3月11日,经商定由两个缅甸朋友为向导,瑞丽市农业局张糯东作翻译,瑞丽热作所张洪波副所长、科办主任高级农艺师周华、研究生白学慧、驾驶员蒋岳春和笔者一行8人,从瑞丽出发驱车50多公里经斑岭口岸进入,纵深缅甸境内13公里,来到木巴坝卡弄小粒种咖啡种植地。经现场查勘并与当地农民座谈,了解到缅甸木巴坝卡弄于1910年8月16日开始引种种植,该地区位于东经97°32′36″,北纬24°04′15″,海拔为1114米,目前该地区存活2100多株。木巴坝地区的买贡、嘎锐、卡翁、扎买、腊凹亚等地还有小粒种咖啡种植。卡弄寨主人按常规习惯为我们煮咖啡,同时我们取回咖啡鲜果800克留存热作所。

  在缅甸境内我们还专程考察了设在木巴坝的百年基督教堂,与在堂传教的大牧师德毛通拉交谈中,他从基督教记事本中给我们提供了英国传教士首任大主教景极1837年1月27日到达木巴坝当天,就种下了一棵咖啡树,以供自已饮用。随后早期进入木巴坝英国的传教士还有:卡龙极(1881年—1883年);曼算(1873年7月);古青(1876年12月22日)。

  当我们来到中缅第一所传播克钦文文化的百年老校,不得不提到景颇文化的先驱,据史书记载,外国传教士欧文·汉森(HanSOn)生于瑞典,16岁到美国,擅长语言,懂得瑞典、英、德、希腊和希伯莱等多种文字。他于1890年到达八莫木巴坝,他以罗马字母为基础,创制了克钦文。1892年以后,他又把(圣经)译成克钦文,于1906年正式出版,汉森还编写了克钦文的教科书和语法书。汉森本人在克钦人地区住了38年(1890-1928),曾深入到中国境内的景颇人中活动。孟坝坝还有一个景颇牧师,都莫糯,为汉森创制景颇文字做了大量工作。1993年3月在木巴坝举行隆重纪念活动,庆祝景颇文字创制100周年,在此期间汉森和都莫糯是大家共同缅怀的人物。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不断频繁进入木巴坝中缅边境地区活动,与我国景颇族人民的密切交往,所以,当时“弄贤有人背咖啡到南坎和木巴坝出售给他们”和我国景颇族弄贤寨最早引种时间应该要比1908年还要早的这一说法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在瑞丽弄贤考察中,笔者还惊喜地获知在景颇族中还有健在的107岁的老人,曾在缅甸木巴坝生活了80多年,于1986年才迁回到瑞丽市景颇弄贤至今,她的外孙翁草弄定,现任户育村的村委会主任。在翁主任和市农业局助理农艺师克张糯东先生的翻译下,笔者与景颇老人有下面一段录音录像对话:

  问:“我想了解一下老人家,你在缅甸木巴坝的时候,你懂事的时候看没看到过咖啡的种植?”答:“当时已经有三种,茶叶、酸枣、咖啡,从小的时候我就看见了。”问:“你有没有看到过木巴坝卖咖啡,交易咖啡,做这种生意的?”答:“那时候不卖,自己种自己喝的。”

  问:“你记得自己现在有多少岁了,有没有看到过外国传教士?”答:“我今年107岁了(考注:国内户口本上的出生年代是1906年)我在缅甸以前也有户口,被缅甸烧了。那时我见过外国人,他们是来传教的。”问:“你以前喝不喝咖啡?”答:“我以前也喝咖啡,和高祖在一起的时候就喝咖啡加牛奶”。

  四、关于景颇族引种咖啡的年代应锁定1893年的结论

  关于云南瑞丽景颇族最早引种咖啡的年代,可以锁定的年代是1893年。综上所述,并根据一:中缅两国老人关于瑞丽景颇族地区在1908年以前多处都有咖啡种植的回忆与证词;根据二:景颇文的探索是1834年由布朗森先生(Brownson)开始的,缅甸木巴坝早期咖啡引种年代是1837年1月27日,是英国传教士首任大主教景极(Eugienio Kincaid)为自已饮用习惯而引种的,随后中缅边境的景颇族人逐渐开始了咖啡种植。考证景颇咖啡早期引种传播的原由是“景颇族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虽然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国度,但是相互间探亲访友、通婚互市、从未间断过,关系十分密切。但景颇文产生后,联系更比以前便利密切”「1」。文字对景颇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和景颇咖啡早期引种传播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三:据史料记载,外国传教士欧文·汉森(Dr.Ola Hanson hte Ma Ma )是1890年到达中缅边境木巴坝传教的,1890~1893年之间汉森经常深入瑞丽景颇族地区交流,并把圣经译成克钦文(即景颇语),就这样咖啡随基督教文化和教规与景颇文字的创立和传播而引入了瑞丽景颇族地区。经考察论证认为,云南瑞丽景颇族早期引种咖啡的年代应锁定在1893年与景颇族开始有文字的历史同步是比较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因为,景颇族引种咖啡和景颇文(即缅甸克钦文)的创制同是外国传教的产物。

第二部分

  1、朱苦拉咖啡引种年代各自表述及问题的提出

  1.1 记得那还是1995年春天,我和原华南热作两院的毛根海教授赴云南西双版纳考察时,有幸看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黄俊雄、张星灿1994年发表在《热带作物科技》第3期“云南咖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篇论文,从中获得云南咖啡最早引种的信息,文中写到“是1902年法国传教士从自身的消费习惯出发,引种到北纬26°,海拨1400米的宾川朱苦拉”,由此“宾川朱苦拉”的地名在我脑海印迹里闪亮,并成为我梦寐以求和向往的小村庄。

  1.2 笔者认真研读过四川大学张箭教授于2006年所发表的一篇论文“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文中指出“在中国学术界,还未见过从农业史、风俗史角度研究咖啡的论文和专著;也未见过在哪本农史书、历史地理书、饮食史书中有关于咖啡的一章、一节或一目”「1」。正是张教授的许多论述影响并鞭策着我们这一代咖啡工作者肩负起这一神圣历史使命,去填补这个领域里的空白。

  1.3 从2008年3月以来,云南一家公司“先后召集中央、省内外近百家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通讯社、网络媒体。根据新闻事件本身之需,分别采用实地采访、座谈会、见面会等形式。”、“2008年,媒体发表、播出了千余篇(幅、条)有关(某公司)的新闻、通讯、专题等作品” 「2」。一时间,惊现1892年中国咖啡的“活化石”、中国咖啡的“发源地”、云南小粒种咖啡的“祖先”、“他的父亲跟田神父是好朋友”、“中国咖啡鼻祖”等相继曝料,都依照一家谋体“新闻通稿”的口径,宾川朱苦拉苦咖啡引种年代是1892年「3」。鉴于此,我国从事热带农业的专家学者、咖啡工作者、一切爱好咖啡的人士和消费者对突如其来的软性文宣报导感到有些诧异。

  1.4 有三个问题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弄清楚:

  1.4.1 关于朱苦拉引种年代究竟是“1892年”或是“1902年”?

  1.4.2咖啡引种人法国传教士田德能(中国名)及他出资所修建的朱苦拉教堂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

  1.4.3朱苦拉咖啡是“云南小粒种咖啡的发源地”呢?或者仅是中国咖啡早期引种地之一。

  2、关于朱苦拉咖啡引种是1902年的推算与调查

  2.1 1981年冬天。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马锡晋副研究员、副所长对朱苦拉咖啡进行了实地科学考察。当时马教授见到的“高龄的社员”就是现还健在的杞光辉老人的父亲杞永清(受访当年78岁,1903年七月初七出生,1986年十月初七去世,享年86岁)。

  2.1 2009年1月3日宾川县人民政府公开信息网刊登的记者陈清《八家媒体神秘探访朱苦拉》一文中称:“2008年最后两天,新华社云南分社、中国新闻报、中国经济时报、江南游报等八家媒体的10位记者徒步跨越“九十九道湾、八十八道坎”来到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朱苦拉,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探究和考察,为开辟朱苦拉探险旅游、弘扬古老的咖啡文化收集第一手资料”。也就是说,当时八家媒体的10位记者都拿着上面所谈及的“新闻通稿”,突击性造访了朱苦拉村,所采访的老村长李福生和杞光辉两位老人,而1981年冬天,马教授赴朱苦拉咖啡科考访问及咖啡引种年代推算的是两位老人的父亲。

  2.2 马教授与杞永清老人的访谈中有这样一段公开的文字记载:“据作为当时传教士仆奴,现已高龄的社员介绍,此咖啡树为原法国天主教所植,收获后,除了自己加工饮用外,并专送大理总教堂。咖啡种在教堂旁侧,属小粒种,来源不祥。推算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所植,到今年已达八十高龄”。「4」然而在“2008年,媒体发表、播出了千余篇(幅、条)有关后谷咖啡的新闻、通讯、专题等作品”中全都表述为1892年,整整提前了10年。那么,究竟应该以那一种说法为准呢?针对这一早期实地考察的推算年代与20多年后的媒体表述年代整一个年代十年的差别展开了调查。为尊重历史,查找根据,笔者通过阅读收集、走访座谈、到图书馆、档案馆、政府部门翻阅书证和资料出处。

  2.3 我国专业的咖啡科技工作者最早的科学考察是1981年冬天。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马锡晋副研究员、副所长对朱苦拉咖啡进行了实地科学考察,并发表过考察报告。“看了宾川朱苦拉1902年种植的咖啡树,虽已年达八十高龄,不但未见老态,还仍能正常生长结实;并经查证为我国现存小粒种咖啡树,树龄最高者后,频发人深省,它至少说明和提供了:1、灌木或小乔木型植物,由于生势较弱,一般寿命是不太长的,但朱苦拉的小粒种咖啡树虽已种植八十年,仍能正常成长,说明该物种的生命力是堪称旺盛的。2、对小粒种咖啡树寿命长短威胁最大的天牛和锈病等病虫害,我们在调查中并未发现此类病虫害或其受害遗迹,这更证明了在云南这类广大的燥热、高纬度,中海拔地区,小粒种咖啡树的长寿,不仅是由于气候条件能满足其生长要求,而且对其为害威胁最大的病虫害等也是轻的,不易酿成灾害的。三、朱苦拉小粒种咖啡树不仅成活了八十年,并仍能正常结实生长,且有较高收益,说明了此品种经济寿命之长,收入效益之高,不愧誉之为“摇钱树”的美名。更增强了我们积极研究发展,造福人民的信心和决心。四、过去国内外的生产,研究资料指出:小粒种咖啡投产数年的即行衰老,必须进行人工更新,才能获得活力,使之持续生长结实。管理上为了方便采摘,长到一定高度后即行摘顶,而从朱苦拉的老咖啡树看,本身即具有自然更新持续生长结实之力,并且摘顶过早,可否造成树势早衰,产量不稳之患,有待进一步探讨。五、在种性上,仍为一杂结合群体。红顶株(铁皮卡变种)占31%,绿顶株(波邦变种)占69%,与德宏,保山小粒种的群体组合比例相反,这可证明其品种及来源不是一致的(德宏,保山种来源于缅甸)。我们已将其原种分株采回种植,以作进一步观察研究。”

  2.4 中共宾川县委统战部1988年12月编写《宾川县统战志》中第97页记载:“宾川天主教,是清末(光绪三十年)一九O四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段国章等人来宾川”。

  2.5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丛书《宾川县志》于1997年8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780页天主教一节中记载了朱苦拉咖啡引种人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何时被派到朱苦拉修建天主教教堂的,也就是引种咖啡的准确年代。《宾川县志》原文所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中国名)受大理教区教会派遣,带鲁鸿儒(法国籍)、邓培根(四川人)、到宾川及附近地区传教,田任司铎(神甫)先至力角、片角一带,宜传教义,发展信徒。”、“是时,鱼泡江地区东升“顺江王”张邑清飞扬跋扈,强占土地和人口,民愤极大。彝族杞干文等人请田德能帮助诉讼,官司打赢后田德能获得很多田产,天主教徒很快发展到数百人,势力影响到今平川、古底、钟英的很多地区。田德能出资在彝族聚居区朱苦拉村(原称绕过来)建经堂一所,由鲁鸿儒专管,下有修士、修女、佣人。田、邓二人巡回行医、传教。随后,古底五里村民众将文昌宫送与田德能做经堂。”

  2.6 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刘鼎寅、韩军学著《云南天主教

  史》一书第428页中根据高而谦造《云南教堂册》明确记载:“教堂

  名及地址:天主堂,宾川州平川朱苦拉;创建时间:光绪三十年(1904

  年)” 史料有文字记载的可以说明,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确实是

  1904年才首次到了宾川州,到了朱苦拉,才出资修建了天主教堂,并种下第一棵仅供自已饮用的咖啡树。这一事实还被中共平川镇委员会、平川镇人民政府2005年编印《古镇平川》第59、60页的记载更证实了这一点。

  2.7那么,田德能神父在派到朱苦拉之前在哪里?做什么?何时离开中国等?笔者在调查中找到了答案,(1)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著,由杨学政主编的《云南宗教史》一书第358页中是这样记载的:“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巴黎外方传教会法籍传教士田德能才被派往宾川县传教,先后在宾川县古底五里村与平川诸苦拉两地各建起天主教堂1座。遗憾的是,田德能神父在宾川传教的举动,仿佛步张若望等人的后尘,而且田德能的能耐也够大,将宾川知州汪寿春拉为帮凶,几年间搞得宾川境内怨声载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终于爆发“宾川教案”,田德能只好逃离宾川。”;(2)《云南天主教史》一书第396页中记载是:“田德能(?~1912年),法籍传教士。19世纪末年到云南,先在平彝县(今富源县)天主堂、永胜县片角新街天主堂,后到宾川传教,因其在宾川胡作非为,1908年引发“宾川教案”后逃离宾川。1911年到昭通县城天主堂任本堂神父,一年后死于昭通县城。”。

  3、朱苦拉咖啡引种年代应该是1904年的结论

  3.1 综上所及,有案可查的历史本来面目证实,朱苦拉引种咖啡的

  年代是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朱苦拉确实是云南咖啡早期引种

  地之一,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它的成因跟当时巴黎外方传教会1904

  年的组织派遣有关,跟传教士田德能饮品爱好和1904年他出资修建

  天主教堂有关。也就是说,所谓1892年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根据云南农业科院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黄俊雄、张星灿教授的《云南咖啡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提到:“这一部份种源后来扩散到河口、开远、宾川、鹤庆(黄坪)和丽江、双柏、大姚等县,这批原种目前在云南的栽培面积不大。”经走访云南咖啡科研院所,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目前暂时还找不到朱苦拉咖啡向外传播扩种的详细的线索和数据。

  3.1 2010年1月19~22日,笔者终于实现了对朱苦拉村古咖啡林的实地科学考察,20日下午在老村长李福生家中(今年84岁)的拜访谈话:老人家说:“朱苦拉村一共来了三个神父,第一个田神父我不清楚,我只经历了两个神父,一个段神父,他在这里的时间最长;一个顾神父,顾神父在解放前一年来到这里还不到一年,就在下边的渔泡江游泳时被淹死掉了。1948年我发动全村43户种植了80多亩咖啡,后因1984年的一场大雪,被冻死了,只保存了现有的13亩。田神父当年在教堂墙外种下那棵咖啡树在1997年自然死掉了”。由此还印证了云南省热作所的马锡晋教授1981年咖啡科技界是第一个看到了这棵由法国传教士从国外引进种植的原种。

  3.2 2010年1月20日的实地考察,我们按计划对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的地理地貌、24小时的气温及相对湿度、土壤、咖啡树品种的生物学特征、采果取样及当地民间传承的咖啡豆的土法加工过程,如:牙齿脱壳、杵臼脱壳、焙炒、石磨碾粉及煮咖啡等。

  3.3 朱苦拉村共84户人家,378人。咖啡林位于北纬26度,海拔高

  度为1400米,土质为水成岩片状石砾结构的徒坡斜台地上的黑黝沙

  土壤,PH值6.5,中性略偏酸。昼夜温差大,早上8:00分、温度:

  9℃、 相对湿度62%;中午13:07分、温度21℃、相对湿度43%;

  下午18:57分、温度:21℃、相对湿度14%;晚23:43分、温

  度:18℃、相对湿度22%。

  3.4 咖啡林占地8658平方米,据该村统计尚存咖啡树1134株,其中有24株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系灌木,呈现自然生长态势,失管,红顶株(铁皮卡变种)和绿顶株(波邦变种)均有,两种比例难难以精准,但无其它混种。咖啡树高度:3-5米;叶片:长5.5-13厘米,宽3.5-5厘米;叶先端:叶先端渐尖,渐尖部分长0.5-1.15厘米;叶脉:侧脉9对;叶柄:叶柄长0.8-0.15厘米;叶片形态:全缘或边缘呈浅波状,两面无毛。

  3.5 根据《宾川县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田德能在州城购买一家宗祠(今州城村公所所在地)作经堂,四处传教” 。2010年1年22日上午10点许,我们找到了田德能天主教传教士当时买下的宾川县州城南街的一家宗祠,这个曾用作天主教堂是继1904朱苦拉天主教堂之后的扩张产物。我们随访了在原教堂门院内的老人①:刘树华(72岁)说:“我懂事时就听说这棵树和这栋房子同岁数了。” 受访老人②:郭家刘(82岁)说:“我当小孩子时,常常看到穿着一身黑衣服的人,带着十架进进出出。”

  3.3笔者查阅了大量的云南农业史料、宗教研究、地方志、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的资料,表明朱苦拉咖啡引种的准确年代是1904年。朱苦拉咖啡早期引种纯属天主教外国传教士在我国传教的产物。有据可查的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因受派遣到达宾川境内传教是1904年,同年出资修建了朱苦拉天主教堂,田德能在教堂旁侧种下了第一棵咖啡树。田德能在宾川境内传教仅4年多,后因“宾川教案”于1908年被驱赶出宾川,1912年死于昭通县城。从1908~1949年朱苦拉天主教主要执教的是段神父。

  【参考文献】

  1、张箭,“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中国农史2006.2

  2、胡路,“中国记者中的后谷咖啡”,中华新闻报社云南记者站 2009年3月

  3、保护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后谷之源”媒体见面会新闻稿之一、之二

  4、马锡晋,《访“咖啡发祥地”宾川朱苦拉》,云南农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1981

第三部分

  1、关于1898年海南岛引种咖啡年代的调查

  1.1 关于海南岛早期引种咖啡的年代在我国许多地方志、农垦志、农业史及各种书刊等都毫无争议地表述为1908年。但是,海南岛百年咖啡树的遗址仍在,古树的子孙仍在,因此,事实存在的百年古咖啡树毫不含糊地改写了海南岛最早引种咖啡的年代应该是1898年。

  1.2 为了论证这一被遗漏的历史事实,2009年12月14~19日笔者实地考察了海南省文昌市南阳镇石人坡村咖啡最早引种人的后代邝其炳家。邝其炳叙述说:“邝世连是我的爷爷,生于1880年,1896年结婚,婚后生了两个儿子,相继因病去世,1898年因伤心投奔在马来西亚的外家大舅,半年后,由于不习惯外家生活习惯,当年带回咖啡种子回到海南岛文昌老家种活了12株,之后又相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因病去世,剩下一个”(就是现在的受采访者邝其炳的父亲邝家汉)。

  1.3 邝其炳还叙述说:“我今年已经79岁了,记得很清楚,在我出生前就已经有这三棵咖啡树了,儿时我们常在咖啡树下乘凉”。也就是说这三棵咖啡树最少有80年历史,应该是1929年以前的。经现场查勘咖啡古树主干周径分别为46.5cm、49.5cm、77cm。在主人房前那棵主干周径为77cm的古咖啡树主干已经被白蚂蚁蛀空了,但依然生机昂然,推测现存的这棵大约在90年左右。

  1.4 据邝家第四代邝祥日(现年54岁,就职于文昌市公安局)及他的亲兄弟邝祥垂(现年52岁,仍在家务农)站在12株咖啡古树群原址告诉我们说:“2000年因我家建新房,就把这十二株百年古咖啡树砍掉了,靠房后还留下一颗树头,生长出来的新枝叶也有八年多了”。经现场观察到,古咖啡树头新生的咖啡树枝叶繁茂,树径周长22cm,叶长32cm,叶宽13cm,叶片肥厚,叶脉清晰可见,仍然结有少量果实,果实硕大,咖啡鲜豆长2.3cm, 直径1.8cm,系利比里亚(Coffea liberica)大粒种。

  1.5 邝祥日叙述说:“我今年已经54岁了,在我出生前已经有了这现存的22棵咖啡树,应该有60多年的历史了。调查现有22棵咖啡树:其中80年以上有3棵,高达12米以上;60多年以上的有19棵”。

  1.6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获知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海南日报》记者现场见证了古咖啡树林的盛况。数日后,我们有幸找到了《海南日报》记者陈锦福先生,并查阅了1981年2月7日《海南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记者陈锦福、符茂炎的图片文字报导“咖啡树王”,副标题是“已生长八十三年,至今仍枝繁叶茂,年年结果累累”,全文如下:

  “咖啡树,树龄一般只有二、三十年,最多四、五十年。但是在文昌县南阳公社高星大队石人坡邝生产队,有一株已生长八十三年的咖啡树,它虽几经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但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年年结果累累,看不出半点老态。当地人都称它为‘咖啡树王’”。这株咖啡树的主人名叫邝其炳,今年已经五十三岁了。据邝其炳回忆,这株咖树是他的祖父邝世连于一八九八年从马来西亚带回种子栽培的。现在,它的主干围径六十七厘米,高五点五米,树荫覆盖面积约二十平方米,。它栽种在主人住宅旁边,土质为丘陵红粘土,土地肥沃温润,给它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加上主人的辛勤管理,它越活越“年轻”,生机勃勃,年年给主人好收成。据主人回忆,这株咖啡树已有七十八年的采摘历史了,总共收获的咖啡果约六千七百多斤。其间收获量最高的是一九五七年,这一年共采摘鲜果一百八十斤。后来,由于屡受自然灾害的袭击,加上左倾思潮的影响,管理不善,产量有所下降,但每年仍在七十斤以上,为一般咖啡树的十多倍,去年,在连续遭受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的情况下,产量仍有八十多斤。由于树高,每次收获,他们都借助梯子采摘。这株咖啡树具有结果率高、果粒大、果质好等特点,加工成的咖啡粉,味道香醇可口。因此,当地的社员都争相引种,每到收获季节,许多社员长途跋涉,到他家购取种子。现在,这个县的城郊、新桥、潭牛、东路、迈号、蓬莱等公社和琼山县的大坡公社等农村,到处都有它繁衍的后代”。

  2、关于海南岛早期引种咖啡的史料记载

  2.1 《广东省志.农垦志》第三章热带作物种植业第173页记载:“清光绪34年(1908年)侨商曾汪源自马来亚带回咖啡种子,在海南岛儋县那大地区开荒种植约15万株,并利用木茨进行间作,作为荫蔽。1916年因霜害,大部分死亡。民国时期,又有归侨在海南岛办公司、建农场种植咖啡,其中较大的为民国19年(1930年)私人投资组织的茂源公司,在文昌县陶坡乡养心村种植咖啡1万余株。民国23年(1934年)侨兴公司在儋县那大种植咖啡30万株,投产后,每年产咖啡豆1吨。据50年代初期调查,澄迈县福山地区留下的咖啡树数量较多,共有7万株,其中,大吉村有4万多株,福山农场(红光农场)1万多株。原侨兴公司在那大种植的咖啡已经绝迹。文昌县所存的咖啡树大都零星分散,在伟昌乡后昌村约有200株。全岛有咖啡树面积约500亩,其中200亩由国营农场接管。除了农场管理的咖啡树注意进行抚育管理之外,其余绝大多数经营极为粗放,不施肥、不整枝、不抚管,林地裸露,杂草丛生,病害蔓延,放任自流,形同野生,产量极低”。

  2.2 1956年《广东省海南岛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资料汇集》第二章第五节记载:“在我国的栽培开始于1884年,当时引入台湾的台北县试种。海南岛则于1908年开始,当时有侨兴、琼安两公司从南洋引进种子在那大和石壁附近试种,但因经营不善而失败。其后又由马来西亚华侨引进大粒种(C.liberica)、中粒种(C.robusta)和小粒种(C.arabica)分别在文昌、澄迈、万宁、保亭和崖县等地种植。1925年后文昌新成立的咖啡园颇多,但管理不善而无良好结果。1935年间有台山籍华侨从爪哇引入中粒种(C.robusta)在澄迈福山市附近栽培,生长良好,1936年,琼崖实业郑建荣先生从南美引种下列品种:

  中粒种(Coffea robusta)、包棒种(Coffea bourbon)、马拉哥拉种(Coffea maragogipe)、刚果种(Coffea concensois)、孙路交种(Coffea san Ramon)、规留规(Coffea quillou)、益斯舍沙种(Coffea excelsa) 、圆柱种(Coffea columnaris,Hybrids)、与第一个种同(coffea canephora,Laur。以上品种在福山市设站试种,但不久因日敌侵占,该站也结果,品种没散失,尚难查明,现仅有少数种类,在海园咖啡园见到。日寇侵占海南期间,也曾在文昌的迈号市设主苗圃,大量繁植种苗。目前咖啡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澄迈的福山市附近,次为文昌县西部和儋县那大附近,解放后,栽培面积扩大很快,万宁县的兴隆市为新兴的中心地,据1954年调查,全岛共有29万多株”。

  3、关于中国最早期实现咖啡产业化的归侨陈显彰先生

  3.1 笔者在中国咖啡早期引种扩种历史考证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咖啡三大产区——云南省、海南岛、台湾岛在早期引种扩种有着各地各自的特点:如云南瑞丽弄贤和宾川朱苦拉的早期引种都是外国传教士传教的产物,在中国解放1949年以前均未能形成产业化规模;台湾岛咖啡早期引种也是外国商人小规模零星进行的;唯独只有海南岛咖啡大规模引种扩种,这是爱国华侨、中国人自已的咖啡种植历史,是爱国华侨为振救中华民族经济复兴的奋斗史。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在中国最早期(1935~1953年)就实现了咖啡产业化种植,中国咖啡首次出口海外市场,举家赴岛创办两个农场大规模发展咖啡产业,艰苦卓绝地经营并坚持了15年之久的爱国华侨陈显彰先生。完全有理由地说,爱国华侨陈显彰先生在中国咖啡发展史上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名垂青史!

  3.2 1934年5月出版的《琼崖》一书说:“琼崖和台湾二岛,同是我国东南二眼,在地理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海南岛之重要,海南岛之富源,果均不下于台湾,或者超而上之!查海洋岛屿,尚未开发者,只有琼崖一岛,我们若是放弃这一个大岛,世界人士正在抿嘴笑涎着;我们若是不想出救济的方法,使琼崖地利尽发,立臻富庶,岂特遭外人冷笑,还恐有慢藏诲盗之虞矣!”这就是陈显彰先生1935年举家奔赴海南岛大规模引种扩种咖啡的大背景。

  3.3 根据广东省《开平文史资料》第21~28页,由文史编辑组整理的“‘福山咖啡’创始人——印尼归侨陈显彰”一文中有如下五段记录:

  3.3.1 “于1933年毅然携带全家十四口人旋归故乡,准备投资开发实业。1934年由香港回到广州,即受到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当局的欢迎,并委任他为广东华侨事务委员会顾问。1935年,他在广州得华侨先贤冯少强先生介绍与琼崖实业局局长朱赤霓相识,朱极力主张他到海南投资办实业,又两次邀请了他到海南考察。显彰先生走遍琼崖十三个县市,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所到之处,亲自观看地形,检验土壤,探测水源。他慧眼独具,认定福山地区“平芜绵邈,泉甘土肥,四季常绿,交通较便”,是发展热带作物种植业极为理想的天然场地,便即以光洋三百多元与大吉村农民购下1400余亩土地。同年9月他返广州携带全家抵达福山,稍作安顿,便开始了艰苦创业劳动,他与家人都风餐露宿,披荆斩棘,以勤劳的双手为这块处女地的早期开发耗付艰辛的血汗——创建起澄迈县第一个经济作物农场——澄迈福民农场”。

  3.3.2 “1942年冬,福民农场咖啡园里,果实累累,当年收获咖啡8000多市斤。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广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味、色、香独树一帜的“福山咖啡”由始饮誉岛内外。陈显彰的名字和“福山咖啡”就连在一起了”

  3.3.3 “显彰先生引种罗比士打咖啡成功,福民农场也初具规模,为开发宝岛树立了典范。因此,得到琼崖实业局的重视。该局于1937年春,组织了王少平等一批回国华侨到福民农场参观。显彰先生也屡屡写信向海外亲朋旧交进行现身说法,评述引种咖啡成功的经过,开发前景可观,和如何合力开发海南岛是利国利民的行动。通过这样的发动引导,许多华侨和商人先后到福山地区购买土地,成立实业公司,制订规划,进行开发。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37~1938年两年间计有:香港利铭泽的海南公司,美国陈伟民的伟昌公司,菲律宾关国昶的伟平公司,加拿大周子泉、马宗成的海南农场,日本陈明亮的时和公司,澳门利汝湘的三益公司,陈显彰和利铭泽合办的利兴公司、福和公司、达成公司均相继成立。一瞬间,福山地区长眠沉睡的荒山,终于被人们撼醒了。这些海外赤子立意要为这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消灭它的贫困落后,增添它的兴旺富裕,拓展它的美好未来,大干一番事业。可惜的是,后因日本侵琼的种种变故,各公司被迫纷纷撤走,开发计划不能实施。上述公司不下万亩土地任由荒芜,唯独福民农场在陈显彰先生的极力把持下,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坚持办场十五年,迎来了海南岛的解放。1950年止福民农场初垦面积已达1100亩,有收成的咖啡12500株”。

  3.3.4 《广东省志.农垦志》第3页概述一章中记载:“民国19~25年(公元1930~1936年),又由私人投资成立了“茂源公司”、“振兴公司”和“福民农场”,以种植咖啡、剑麻、香茅等热带作物为主。至40年代末期,据有历史记载的数字,海南岛有橡胶园3.26万亩,共有橡胶树86.76万株,年产干胶199吨;种植咖啡30余万株,年产咖啡豆1吨”。1993年1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海南文史资料》第六辑:(军政综合卷)中的记载也论证了上述历史事实。

  3.3.5 1952~1953年,他应刚兴建的万宁县兴隆华侨集体农场陈平场长的邀请,带领他的次子陈茂修一起前往兴隆,参加该场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工作。当时农场委任陈显彰先生为技术顾问,陈茂修为技术员。他还及时为该场供应种苗,使种植计划顺利完成。他所提供的种苗,计有咖啡种籽3500多斤;香茅苗十二批约133万株;剑麻苗十一批约15万株。此外,还有为琼海石壁华侨垦殖公司、新民公司、海南农林处农场和澄迈县的仁兴农场及时供应了一批咖啡种苗。福民农场便成为上述农场在解放初期发展咖啡种植业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

  3.4 笔者曾对陈显彰先生的在美国、香港及海口的亲属有过各种途径的访问,2009年8月14日访问了从香港回来的陈显章的四儿媳妇蔡桂花,现年75岁,她是早期在福山福民农场从事咖啡育种育苗人之一,现居住在海口市解放东路后街33-1号。以下为蔡桂花老人的口述:

  “1933年,我父亲(陈显彰,祖籍广东开平)经朋友介绍,从印度尼西亚去香港后再去广州,最后到了海南。父亲从印尼带回了咖啡、香茅、剑麻、马铃薯以及橡胶种子,在海南的福山、那大、大垃和马袅买了大量的土地,并建立了两个农场,其中,一个农场面积是1500多亩,另一个农场的面积是400多亩,叫福民农场。陈老先生共有19个儿女,其中13个儿子和6个女儿。第五个儿子陈茂典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是飞行员。第七个儿子陈茂芳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老先生所建的两个农场13个儿子都有股份。福民农场当时有10多个固定工人,忙时会雇佣临时工,工资水平为每天1.2元。我从陈显章先生那里学会种植咖啡的技术,她有每个月50元的薪酬”。

  “1953年农历二月,在福山,我同其他工人一起用木灰擦掉咖啡粒的内衣,进行咖啡育种。通过王司机开车将咖啡种苗运到万宁兴隆。王司机还为我拍了一张相片,当年我19岁”。

  “农历1953年十一月,陈老先生因家庭成分定为“地主”“资本家”,被迫离开福民农场,在海口被抓,坐牢于澄迈县金江,在狱中受到了批斗。此后,福民农场被国家接收,改为国营农场,更名为现在的红光农场。1955年、1956年陈老先生被安排到琼山县府城肥皂厂劳动,于1957年4月出狱回到海口家中”。

  “1959年,陈老先生到广州养病。1969年,因年纪大了,再加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缠身,已有88岁左右的陈老先生在广东省广州市龙津钟楼(现更名为“向阳街”)逝世”。

  3.5 综上所及,不难看出,陈显彰老先生的一生是如此执着创业,百折不回,其人生坎坷又是如此丰富。

第四部分

  1.关于1884年台湾咖啡早期引种的考证

  1.1 2004年5月笔者考察了台湾云林县的古坑和嘉义县的阿里山咖啡种植区。2009年11月我再度实地考察了台湾云林县的古坑和台南县的东山咖啡种植区、剑湖山世界咖啡博物馆、在台北参观了世界咖啡展和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等。

  1.2 在16世纪以前,西方人的餐桌上根本就没有软性饮料,除了葡萄酒、啤酒、蒸馏烈酒,他们只能用清水来解渴,是16、17世纪的中国人教会了西方人喝茶,土耳其人教会了东方人喝咖啡。笔者两访宝岛台湾,重点访问调查了台湾咖啡早期引种扩种的历史考证。咖啡在19世纪初的中国被披上了贵族化和文艺化的外衣。

  1.3 1884年,(清光绪 10 年)距离年轻的光绪皇帝亲政还有三年。一位叫劳伦斯的英国曼彻斯特茶商,在中法海军隆隆的炮火中来到了宝岛台湾,这位曾经行商非洲、南美的中年人发现台湾的气候潮湿温暖,类似盛产咖啡的加勒比海岸,于是开始动起了垦殖咖啡园的脑筋。也就是在这一年,劳伦斯的咖啡园开始试种。这个故事或民间传说,笔者在台湾和内地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档案,获得台湾咖啡早期引种扩种基本的事实是:

  1.3.1 1884年,英国茶商自菲律宾马尼拉输入引种咖啡树苗木100多株,次年又输入种子在台北县的三峡地区开始种植,咖啡首度落户在台湾的土地上,据史料记载:“因运送遥远且树处理及照顾不佳,种植后咖啡树大都没有顺利成长,而硕果仅存者仅十株”;

  1.3.2 1901年,日据时代台湾总督府技师田代桑引进印尼爪哇咖啡品种,在台湾垦丁国家公园试种,获得成功,其效果比较理想;

  1.3.3 1904 年,台湾咖啡早期引种部分首次获得了好的收成。大大激发了继续引进更多咖啡品种的热情,并进一步将咖啡引种推广到台东、花莲与高雄等地区;

  1.3.4 1919 年,台湾嘉义农业试验支所(现为嘉义农业试验所)全数收集恒春与各地的品种,在该所内种植,进行科学研究与观察。

  1.3.5 1928年,台湾咖啡首次销往日本,其咖啡的品质获得日本市场的普遍肯定和好评,于是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大,并开始产业化经营;

  1.3.6 1936年,现在的台湾中兴大学的惠荪林场也开始了咖啡种植;

  1.3.7 1942年,台湾岛咖啡的种植面积己达1000多公顷,这是全台湾种植咖啡的全盛时期;

  1.4 以上台湾咖啡早期引种扩种的大事记,此项史料的调研记录,后于2009年11月获得了大部分考证,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的《台湾早期咖啡文化》一书第10页有这样的记载:“在台湾尝试栽培种植咖啡的历史最远可朔至光绪十年(1884年),由大稻埕德记洋行的英国人从马尼拉输入咖啡种子,在三峡开始种植,其后,也在文山冷水坑、汐止附近试种,一开始有相当的收成”。次年又输入种子在台北县的三陜地区开始种植,1901年,日据时代台湾总督府技师田代桑引进爪哇品种,在垦丁国家公园试种,效果不错;1904 年,正式采收。后又引进更多品种,并推广到台东、花莲与高雄等地区;1919 年,嘉义农业试验支所(现为嘉义农业试验所)全数收集”。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咖啡条,是这样记载的:“咖啡于1884年引种到中国台湾省,1908年引种到海南省,以后相继引入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种植”。

  1.6 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07年关于“台湾咖啡种植情况介绍”的材料更进一步确认了此项史料的调研记录,文中称:“1884 年传入台湾后,先后于当时的台北、恒春、台中、台东、花莲、嘉义等地种植,由日治时代配合殖民政策而产生的热带栽培作物、战后得到政府补助经营的潜力作物,到今天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地方文化产业,咖啡产业的角色随著台湾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而转变”。

  2.台湾咖啡早期种植的传播

  2.1 笔者通过实地与业内人士了解到当时台湾引种的咖啡品种主要是阿拉比卡(C.arabica);以后有引种乌干达、印度尼西亚的罗伯斯塔种(C. robusta),虽然耐高温、抗病虫,比较适合台湾低地栽培。

  2.2 随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英国茶商劳伦斯通过日本商船将台湾咖啡豆输入通商口岸的咖啡馆,这使生活在中国的西方白种人认识到,东亚大陆不仅能种植咖啡,而且还是可行的实业投资项目。在那个年代的许多年里,商人、传教士刮起了带着咖啡种子到中国大陆传播咖啡种植的风潮。有传闻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曾在上海喝过劳伦斯咖啡,启发了一个奇思妙想,后于1904年在云南省宾川县传教时找到了适宜咖啡生长的海拨高度和土壤,此说尚无书证,也无资料考证。

  2.3 在台湾咖啡早期引种扩种历史的考证中,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是我国海南岛1935年大规模引种扩种咖啡和台湾岛1942年台湾栽种咖啡的全盛时期,与我国上海和台湾咖啡馆早期咖啡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2.3.1 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的《台湾早期咖啡文化》一书第56页的记载:“昭和三年(1928)台北市已有咖啡屋馆的设立,分别座落在城内的荣町(现今衡阳路博爱路一带)和西门町,但是大稻埕和太平町(大稻埕附近)也有一些,据『台北市六十余案内』里记载有21家沏茶店座落在台北街头”。“当时的咖啡馆除了荣町和西门町的明治沏茶店、新高沏茶店、水月沏茶店之外,还有大稻埕太平町的松竹、天马茶房、月光荘等,荣町和西门町为日人日常生活最重要的热闹繁华地区,荣町更是号称为『台北银座』。西门町则是当时新与的剧场及戏院的所在地”。

  2.3.2 “大稻埕因为茶叶贸易的兴盛,是台湾人重要的聚集地,大稻埕码头更因淡水河的缘故,成为贸易与走私商品的集散中心,当年报纸曾报道:(大稻埕显著的现代化,咖啡店林立,常设剧场的诞生)由此可见在日据时期日人将咖啡店的出现认为是『现代化』的重要指标”。

  2.3.3 在台湾考察中获知,台湾咖啡馆的兴起早在1928年,台北已存在22家咖啡馆、吃茶店。1930年代在大稻埕开设的维特咖啡馆,老板杨承基是画家杨三郎的哥哥,开启了台湾咖啡馆与艺文界的因缘。“维特”虽因生意清淡、被迫转型成酒家。主厨与经理却另起炉灶,先后开设在台湾文艺史上鼎鼎大名的“波丽路”与“山水亭”。1935年举办的台湾咖啡博览会,并以“森永吃茶店”作为展示馆,可见当时咖啡馆的盛况。台湾咖啡传播先后扩种于当时的台北、恒春、台中、台东、花莲、嘉义等地。

  2.4 原驻华美国女记者爱莲·科巴里·昆(Irene Corbally Kuhn)的一篇关于上海的回忆中写到:“我们惊奇地发现,30年代的旧上海原来比今天更加前卫。当时饮品生态中的碳酸冷饮、咖啡与热茶的竞争全是时尚潮流的比拼。哪一样能够使锐意求新的中国人眼前一亮,或者受到时尚名流的追捧,它都会更大程度占领中国人的味觉”。

  2.5 据台湾史料记载:“1934年波丽路西餐厅(位于民生西路延平北路)的成立,让台湾的中产阶级日常生活有咖啡馆可休闲谈心,另外一般普罗大众的日常消费也渐渐有咖啡的出现,而不像以往如此遥不可及。明星咖啡馆(ASTORIA)是从上海时代开始,约民国21(1932)年,当时是在霞飞路上,这是第一个阶段,民国38(1949)~50(1961)年来台湾设立武昌街,这是明星咖啡馆最鼎盛的时候,因为每天出炉的面包,让当时的明星咖啡馆成为在台的俄国人台北的聚会中心,许多文人作家也都到这里来写文章”。

  2.6 从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大量实物和该馆出版的《台湾早期咖啡文化》一书中,我们透过老照片不难发现,日据时期台湾咖啡馆Cafe Tonbo所用的椅子,和欧洲咖啡馆专用的咖啡椅Thonet No.14相似,由此证明台北咖啡馆早在1930年代便与欧美咖啡馆同步流行。此椅由19世纪专门生产咖啡馆家具的奥地利家具店设计,公认是当时正规咖啡馆不可少的标志,还被纽约MoMA收作馆藏。

  2.7 根据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07 年统计,目前台湾有16 个县市种植咖啡,种植面积为561.0 公顷(8415 亩),以嘉义县及南投县最多,分别有180.5 公顷(2707.5亩)、101.6 公顷(1524 亩),其它依序为屏东县72.3 公顷、云林县44.3 公顷、台东县44.1 公顷,五大县共计442.8 公顷,合占台湾咖啡种植面积的78.9%。

  3. 台湾咖啡种植的主产区

  台湾咖啡的品种大致可分成以下四类:古坑咖啡、东山咖啡、大武山咖啡、竹山咖啡。而本文主要实地考察了其中最知名的古坑咖啡和东山咖啡两个地方品种:

  3.1 台湾古坑咖啡:

  3.1.1 台湾古坑乡旧称“庵古坑”,古坑纬度位于23.7度,海拔600至1,500公尺,年雨量在1,500至2,000 之间。日据时期,日本人开始在古坑的荷包山大量栽种,并且专种“阿拉比卡”种咖啡,面积达300公顷,当时被视为进贡日本天皇的重要经济作物,而获得了咖啡山的美名,与当时的惠孙农场、瑞穗农场号称台湾咖啡三大场地。咖啡在没落了半世纪之久后,近年来古坑乡为了积极推动地方产业,以“台湾咖啡”原产地之乡重新复兴,如今荷包山又开始看到大片的咖啡园,种植面积直追当年。

  3.1.2 据《云林县志稿》记载,古坑咖啡为日治时期时引进。台湾总督府引进咖啡豆之后,选择台东、花莲瑞穗、高雄、云林古坑与南投惠荪林场为试种农地,最后发现云林古坑的品质最好,也成为日治时期献给日本天皇的贡品,至此,古坑咖啡有“御用咖啡”别名。

  3.1.3 古坑的华山走势呈东西向,阳光呈半日照,加上有树荫可以遮阳,咖啡种植条件十分优越。日据时代,古坑即被日本人发现它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始栽种咖啡,集中在华山、华南、桂林、荷包等区域。除了曾经进贡日本天皇,还曾在世界咖啡比赛中获得亚军殊荣。后来因农业转型,加上咖啡饮用未成风气,咖啡转作其它作物。直至近年,一度中断的咖啡栽种和咖啡文化,又才复兴起来。

  3.1.4 据老一辈乡民介绍说,当时斗六市曾盖了一栋咖啡加工厂,由于设备完善、新颖,堪称是远东地区最大的咖啡加工厂,常有许多外国访客到该工厂参观,品尝现炒咖啡豆煮出的香醇咖啡。二次大战日本人战败撤离台湾后,由于市场尚未形成及人工工资昂贵等因素,经济农场逐渐放弃种植,台湾咖啡产业也渐趋没落。

  3.1.5 中国新闻网2009年2月19日电: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45年历史的“古董”台湾咖啡重新出土?三罐当年由远东最大咖啡工厂所生产的台湾咖啡粉,因一对夫妻整理旧家意外发现。 63岁的古坑咖啡农张景科表示,好友冯政义日前拿了一个铁罐,问他“认不认得这种东西?”他看了生锈的铁罐吓一跳,那是四、五十年前云林经济农场生产的台湾咖啡,他18岁时曾包装过。

  3.1.6 古坑咖啡农张景科回忆说,日据时期古坑荷苞山种植台湾咖啡,采收后全送到位于斗六的咖啡工厂加工,当时有一部东南亚最大的咖啡烘焙机,一次可烘焙200磅咖啡豆,几乎全台湾的咖啡都送来加工,父亲张邦魁曾任技工。张景科指出,当时台湾咖啡很高档,发酵、烘焙、磨成粉后,以马口铁罐真空装起,除了外销日本等国,更是岛内高官的公关品。他说,冯政义整理旧家时发现三罐古董咖啡,1964年生产,虽然外壳已经生锈,但打开其中一罐,存放45年的咖啡粉居然还是好的,冲泡时香气仍很浓郁。

  4.1 台湾东山咖啡

  4.1.1 日治时代东山乡民曾于楠西乡日本人所经营的咖啡试验农场工作,之后带回咖啡种苗,东山崁头山开始有了咖啡的栽种。地处纬度18至27度间,东山崁头山位于北回归线 23.5° 以南山区,海拔 500-800 公尺,地质、气候、降雨量条件适合咖啡树的生长,邻近又有曾文、乌山头、白河水库可以调节湿度,有半日照的环境,采有机栽培管理,昼夜温差大,属火山土灰质,土壤酸碱度适中。使得东山乡所生产之咖啡,称得上比较独特的台湾本土的优质咖啡。

  4.1.2 在东山的访问时,当地的咖啡农特别强调说,东山咖啡树在山林间自然散播和生长,60多年了,这些自然在山中繁衍的咖啡树已适应了东山的土地而驯化为当地树种。还说现在的东山咖啡有别于阿拉比卡和罗伯斯塔种。鉴于此,笔者在实地观察了东山咖啡树的树形及生物学特征,并采回了在晒场上的代壳咖啡豆1000克。

  4.1.3 笔者在台湾东山了解到整个东山没有成片大面积的咖啡种植基地,只有22家私营的休闲度假咖啡园,面积均小,其中以东山咖啡园、大锄花间咖啡园、丹品咖啡园等三家相对面积较大一点。笔者选定了大锄花间咖啡园,与业主友好交流,并体验了东山咖啡的美好时光。

  5.台湾咖啡业的现在状况

  5.1.1 在消费市场方面:以一杯咖啡平均使用约7克的咖啡粉推算,至今,全台湾每年大约喝掉30亿杯的咖啡(含罐装等即饮咖啡),相当于台湾2,300万人口每人每年喝掉130杯的咖啡,较十年前约50杯多了一倍多。特别是,去年进口的咖啡当中,生咖啡豆进口量就高占一半以上,达12,364吨,焙制咖啡豆和咖啡及其制品分别只占约1,507吨和7,323吨。

  5.1.2 在出口方面:2007 年共出口183.8 吨,平均出口单价为每公斤30.88 元。主要出口到香港(占66.5%)与大陆地区(占21.0%)。

  依生产与进出口资料估计,台湾一年咖啡豆市场约有14,140吨,平均每人消费量0.85 公斤。

  5.1.3 本土咖啡方面:本土咖啡豆有待分级制度以提升水平随着人们休闲品味的改变,咖啡需求量大增,本土咖啡预期将成为台湾的新兴农业。强调咖啡品牌,并结合文化及观光资源营销做后盾,吸引民众深入产地,亲近及体验与咖啡相关的活动,预期将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产业。此外,由于从业者在商品、服务与业态的创新,也带动台湾咖啡产业的发展。有鉴于台湾咖啡相关产业持续扩大,虽然台湾之咖啡原料多依赖进口,市场上仅有少部分咖啡加工品使用本土原料。但是本土咖啡的种植陆续有16 个县市投入,在人们饮用咖啡风气日益盛行的情形下,有必要对于本土咖啡豆进行质量认定与分级制度,提升本土咖啡之质量与专业。

  5.1.4 在产量与进口方面:2007 年台湾共生产咖啡豆452.7 吨。台湾加工及饮用的主要原料全系依赖进口。根据海关统计资料,2007 年台湾共进口咖啡豆(含未焙制及已焙制)13,871 吨,较2006 年增加28.9%,平均进口单价为每公斤20.71 元。依2007 年进口量统计,主要进口来源为印度尼西亚(占38.1%)、巴西(16.7%)、越南(11.4%)、危地马拉(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