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free-img

咖啡生豆的处理

把咖啡豆从咖啡樱桃里取出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咖啡浆果中的种子,不但被果皮和黏黏的果肉包裹着, 它本身还有内外两层种皮──比较厚的外种皮俗称纸皮(Parchment Skin), 而薄如蝉翼的内层皮膜俗称银皮(Silverskin)或直接叫豆皮 ──得剥掉……..要是用人工一粒一粒地剥,那咖啡可真要和黄金一样贵了, 我们穷人怎么负担得起呢? 好加在,感谢前人的努力发明,当今从咖啡樱桃中取出生豆的大量处理法, 至少已经有两个半了:第一种是水洗法(Wet Process/Washed Method), 第二种是自然干燥法(Dry Process/Natural Dried ,以下简称干燥法), 至于第2.5种,则是综合前两种方法的半水洗法(Semiwashed Method)。

生豆的处理

一、水洗法(Wet Process/Washed Method)
早在一千多年前,叶门的阿拉伯人就已经知道用干燥法来处理咖啡豆,即使到了今天,当地的‘摩卡’豆仍然继续使用这种最传统的方式来处理。 可是,干燥咖啡豆的产期中,需要有连续二十天以上的晴天, 豆子才不会变质,这在许多地方是不可能的事。 于是在十八世纪时,荷兰人首先引进一种新的技术,称为 ‘西印度群岛法’(West Indische Bereiding, WIB), 适用于多雨的地区,这就是今天的水洗法。 (相对地‘东印度群岛法’(Oost Indische Bereiding, OIB)就是指干燥法。) 简单地说,水洗法的程序如下:

1.采收:
用手工采摘樱桃。因为浆果要够熟、果肉够软,才容易剥除,而浆果的大小要均匀,才容易用剥皮机处理(见2.剥皮);这些用机器采收是做不来的。

2.清洗筛选浆果:
把咖啡樱桃倒在大水槽里,沉到水底的才及格;浮在水面的未熟果或瑕疵果,捞起来另用干燥法处理。

3.剥皮:
将泡软的成熟浆果,加水一起倒进剥皮机,剥掉果皮和部份的果肉。剥皮机的构造,是两个旋转的滚轮,中间隔一个空隙,浆果通过空隙的时候,果肉就被滚轮磨掉,拿去做堆肥。

4.洗去果肉:
剥掉皮肉的种子,还黏有残余的果肉。把它们放在水泥沟中,通以水流,用木耙来回刷洗,把果肉完全洗掉。不过,洗干净的种子,表面还有一层厚0.5到2mm的黏膜,怎么也刷不掉(…很像蕃茄的种子)。

5.发酵:
刷不掉没关系,把种子堆在大槽中,自然发酵6到80小时,种子表面的黏膜就变得很容易脱离了。停止发酵时机的决定是整套水洗程序的关键,发酵得不够或太久都会让生豆有怪味。

6.洗去黏膜:
再度把种子放在水泥沟中洗掉表面的黏膜。

7.浸泡筛选种子:
和1.类似,只选沉在水底的种子。 从一开始到现在,水洗法已经耗用了大量的水了, 不过水洗法本来就是适用于多雨地区的。

8.干燥:
曝晒一至三周,或用机器烘干,使种子的含水率由50%降到12%以下。由于果肉已经清干净了,碰到天气不好大可‘一曝十寒’,也不必担心种子发酵变质。水洗法这么不厌其烦,就是为了应付下雨。

9.贮藏:
把干的种子放在通风干燥的仓库,在入库前或等到上船前再将‘纸皮’与‘银皮’用机器打磨去壳(hulling),这就是我们买到的生豆了。 不过水洗豆的银皮通常磨不干净,在烘焙的时候还会飘出来,像纸屑一样飞舞的豆皮,有的还相当完整。偶尔有些咖啡豆农会把豆皮也用机器磨掉,此手续称作抛光(polishing)。 繁复的程序与重重的筛选,使水洗豆的品质整齐, 外观也较为均匀漂亮,而风味也比较干净。 也许是经过了发酵的程序,稍微改变了一些成份,果肉又很早就洗掉了, 产地相同的豆子,水洗豆的酸味会比干燥豆强,而质感则比较薄。 大部份的阿拉比卡豆使用水洗法处理, 台湾常见的哥伦比亚等都是水洗豆。

二、干燥法(Dry Process/Natural Dried)

这种最原始的处理法,手续比水洗法简单得多,一言以蔽之, 就是在整颗浆果干燥后,一口气把干掉的果肉和种皮磨掉而取出咖啡豆。 底下我们就来看看干燥法的程序是怎么进行的。

1.采摘:
干燥法对不太够熟的咖啡浆果也勉强可以接受,因此可以用机器采摘。

2.清洗筛选:
若任由浆果挂在树梢成熟,到最后浆果会自行干燥,而这段期间果肉会略微发酵,使豆子产生发酵味或药味。  为了避免混入这种干枯浆果,有些比较讲究的庄园,会先把浆果泡在水里,利用比重的不同,除去浮在水面的干枯果和沉在水底的未熟果。

3.干燥:
可用机器或阳光来干燥,不过机器干燥的成本较高,除非必要尽量不用。通常的作法是把浆果铺在晒谷场晒二十天左右;和晒谷子一样,浆果曝晒的期间,要常常用木耙翻面,碰到下雨也要铺雨布或收起来,以免潮湿使果肉发酵(这就是多雨的地方不得不用水洗法的的原因;在干燥法的过程中,果肉并不是不会发酵,而是因为湿度降低太快,发酵成不了气候)。

4.脱壳:
将干掉的浆果打包,送到农产运销合作社,用昂贵的脱壳机,把干果肉、纸皮形成的硬壳一次磨掉。大部份的银皮仍会留在咖啡豆上。

5.选别与分级:
由于干燥法处理的程序中几乎不作什么筛选,长时间的户外曝晒也很容易混入杂质,因此最后阶段的选别更形重要。选别的大致项目有:
a.用风扇吹走残留的果壳碎片和空心豆;  
b.用震动的倾斜平面分离平豆与圆豆;  
c.用光电感测器挑掉颜色不对的瑕疵豆;  
d.用网目大小不同的筛子分装大小不同的豆子。

当然,以上这些事情也可以用人工来做,但效率较差。 由于果肉几乎在整个干燥过程中都附着在豆子上, 干燥法处理过的豆子滋味就比较丰富、复杂,质感较厚,但酸味较低。 对于气候的要求,使干燥法不如水洗法普遍; 台湾常见的干燥豆有巴西山多士和摩卡, 巴西的选别做得非常仔细,外表十分均匀漂亮。

二、半水洗法(Semiwashed Method)

用半水洗法处理时, 先将浆果的皮和部份果肉剥掉(和水洗法一样), 然后不经过水洗法的发酵过程,直接将还黏着果肉的浆果干燥(和干燥法类似), 最后再把干掉的剥皮浆果弄湿,用特制的机器把果肉和种皮磨掉。 这种方法盛行于印尼一带,像曼特宁便是半水洗法的产物。 它综合了干燥法和水洗法的程序与优缺点,咖啡豆的风味也介于两种方法之间。 最后再弄湿的步骤,可能是使曼特宁生豆含水量较高的原因之一 。(曼特宁的生豆颜色特别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