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苦拉,彝族语言,意思是弯弯曲曲的山路。朱苦拉村是宾川县平川镇东北面一个偏远小山村,地处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东北部的高山深处,位于楚雄、大理、丽江三个州市的交界地,金沙江的支流渔泡江自南向北从脚下穿过,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山高坡陡箐深,海拔高低差异大,气温差异大,由于交通不便,人迹罕至,几乎与世隔绝,也正因为此,朱苦拉——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庄,静静地、又充满生机地存在了数百年,至今,古朴依然!
全村国土面积9.6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480毫米,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5人,居住着汉族、僳僳族、土族、彝族等4个民族,共310户农户,人口居住分散,是一个集边、少、穷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
这里有一片迄今为止中国保存下来面积最大、最古老、生长较为完好的古咖啡林,面积13亩、1134株,其中列入上百年古树保护的古咖啡树24株。树种均为纯正的云南小粒波邦铁皮卡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腻、略带果酸味,与哥伦比亚小粒咖啡品质非常接近,是中国咖啡、尤其是云南小粒咖啡的祖先,具有极高的保护科研价值及产业发展价值。
朱苦拉咖啡是法国传教士田德能1895年从法国引进种植的,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1892年(清朝光绪18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从越南启程一路进入到朱苦拉地区传教,在朱苦拉村中修建了一所教堂,并将喝咖啡的生活习惯随身带入了朱苦拉村。由于长期的自身需求和气候、交通等原因,他开始萌发了在当地种咖啡树的念头。
1895年春天,他亲手在教堂周围栽种下一粒咖啡豆,随后长出一株咖啡树,成就一片咖啡林,并在此后漫长的时光里渐渐教会了当地村民种咖啡、喝咖啡、自制出售咖啡。
虽然贫穷和落后,但朱苦拉村却从此与咖啡结下了世纪的不解之缘。
1950年,朱苦拉村咖啡种植规模就已达50多亩,甚至辐射到东升、得地么以及大姚县铁锁等地的渔泡江沿岸地区,咖啡树漫山遍野,紧紧围绕着村寨四周,村民们和咖啡溶为一体,对咖啡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即使咖啡豆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生产食不裹腹的困难时期,村民们也不舍得随意毁掉任何一棵咖啡树、毁坏一片咖啡林,咖啡成为了村民们的一种普遍的精神信仰。
令人扼腕的是,1983年,一场百年罕见的大雪,将距离村子比较远一点的咖啡树悉数冻死,但村子周围的13亩咖啡林却奇迹般地存活下来,目前仅剩1134株。
经过百年时光的熏陶,朱苦拉村咖啡飘香,喝咖啡早已经成了当地彝族村民的生活习惯。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咖啡,用铁锅石磨、瓦罐铜壶,自炒自磨、自煮自饮。有朋自远方来时,好客的男主人就会用土陶罐或铜壶在柴火上煮上一大壶浓浓的原生态咖啡热情款待!
在朱苦拉古咖啡100多年的繁衍进程中,渐渐形成和保留了一整套特有的种咖啡、土法加工咖啡豆、用土罐煮咖啡、以咖啡当日常饮品、用咖啡待客等独特而浓郁的山区原生态咖啡文化,以及与当地彝族火把节、“打歌”、长桌宴等生产生活习俗相结合的民族民间特色文化,为宾川朱苦拉咖啡产业发展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宾川县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朱苦拉古咖啡品种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性,把朱苦拉咖啡作为重点产业进行保护和开发,县财政每年拨出10万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县林业局每年投入数十万元种质资源专项保护资金,着力打造“朱苦拉百年古咖啡”品牌,逐渐把朱苦拉咖啡培育成为荒山造林绿化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
2013年,“宾川朱苦拉咖啡”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完成了“宾川朱苦拉古咖啡林”申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编制了《宾川朱苦拉咖啡产业发展规划》及《云南宾川朱苦拉咖啡开发建设项目建议书》。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北京投资商投资3000万元成立了宾川高原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规模化有机咖啡的栽培、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带动农户大力发展种植优质朱苦拉咖啡。
2017年6月16日,首届大理宾川朱苦拉咖啡论坛在宾川县朱苦拉村举行,来自美国、法国、印度、埃塞俄比亚、中国台湾和澳门地区的众多咖啡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传承保护百年朱苦拉咖啡林及咖啡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发展朱苦拉咖啡的文化品牌,致富山区群众等话题。
如今,通过积极、有序地实施咖啡产业的保护与开发,全县朱苦拉咖啡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年产量1200吨,年产值4000万元,带动了全县广大群众和金沙江、渔泡江沿岸深度贫困山区2000多贫困人口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宾川,朱苦拉百年古咖啡飘香”》 有 1 条评论
原来法兰绒的前后保存那么麻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