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free-img

100多年里,咖啡在中国到底经历了什么?

咖啡,虽历史比较悠久,但在中国,从传入到如今的普及,也才100多年的历史。小编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一百多年里,咖啡在中国的故事,十分精彩。

十三行出现中国首个咖啡馆

广州有个特别著名的地方,叫十三行。它创立于康熙盛世,是清朝对外贸易的指定机构,也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唯一留存的海上丝绸之路。

1936年,这里出现了中国的第一家咖啡馆,就在今天广州十三行服装批发市场附近,由丹麦人所开。

《广东通志》,第九十五卷《物产·谷类》记载:“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这里的“黑酒”正是咖啡,那时候绝大多数华人都不认识咖啡,以为是黑色的酒。不过,不过敢进这家咖啡馆的华人一个也没有,因为官府严禁国民沾染洋人的生活习气。

清朝时的十三行

所向披靡的咖啡

第一家咖啡馆开了四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从原本单一口岸 —— 广州,增加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多个口岸。从此各种西洋商品,开始大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有钱阶层对洋商品的消费欲望,迅速兴起,咖啡文化就是在这时发展进大陆。

作为口岸,也是当时有钱阶层聚居最多的 —— 上海,咖啡作为舶来品,在上海租界开始流行。到1946年,上海就开了近两百家咖啡馆。这个时候炙手可热的作家张爱玲,最爱的则是牛奶咖啡:“别人看我翻海明威的小说,以为我和他一样喜欢美式,其实这是误解,我喜欢喝奶咖,最好放低脂奶,这样奶腥气少些。”

民国时上海的咖啡馆

和张爱玲一样,不少爱赶时髦的上海人,也开始尝试。可他们一开始并不习惯咖啡的苦味,并描述说:“没想到像咳嗽药水一样难喝。”

民国时喝咖啡的时髦女郎

除上海外,中国大陆不少城市都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各色咖啡店。如民国时期的北京,老北京的大碗茶还在,但已经不再独霸天下,因为市面上有了咖啡馆。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里演过,贩卖人口的小刘麻子对算命看相的小唐铁嘴说:“小唐,待会儿我请你去喝咖啡,小丁宝作陪!”

老舍《茶馆》

1934年1月9日的《北京晨报》刊登评论,说北海公园门口停满了摩登男女的脚踏车,男人西装革履,女人蓝衫黑裙,人人脖子上挂着溜冰鞋,进北海公园溜冰,完了去漪澜堂吃西餐、喝咖啡。由此可见,那时候北海公园里面已经有了咖啡馆。

建国后沉寂的咖啡市场

解放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咖啡文化与消费量停滞不前,提神醒脑的饮料又回到老祖宗的茶饮为主。

但这并不是说咖啡在中国绝迹了。新中国建立之初仍有克难式咖啡可喝,上海老牌的德胜咖啡行于1959年收归国营,更名为上海咖啡厂,铁罐装的上海牌咖啡,成为1960至1980年中国唯一的咖啡名牌,举凡餐馆、高级宾馆,或南京路上知名咖啡馆,所用的咖啡均来自上海咖啡厂,调理法很简单,咖啡粉以纱布包裹,入锅煮沸,讲究点再以滤纸过滤一遍。但价格不菲,每罐3块5毛,这在当时平均工资几十元的上海上班族眼里,是高贵的奢侈品,咖啡文化已不复抗战前后那么炫丽。

德胜咖啡行曾经的广告

速溶咖啡之战

改革开放后,咖啡又再次迅速崛起。1984 年,来自美国的麦氏咖啡率先进入中国市场,改名后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麦斯威尔咖啡。麦斯威尔咖啡是一种速溶咖啡,符合了白领的工作节奏。但在当时,对于国内人来说,麦斯威尔也算是一种相对高档的速溶咖啡了。

紧接着,另一咖啡巨透雀巢咖啡也看到了我国巨大市场,立刻推出价格更低廉的速溶咖啡。那个小红杯的形象快速进入了每个人的脑海。它的定位是:普通人都喝得上的咖啡,可消费的人群范围变得更广了。

咖啡馆五大派系:台系、美系、欧系、韩系和本土咖啡馆的逆袭

随着国人收入水平的升高,大家不再满足于速溶咖啡的口味,接下来崛起的,就是那些能够制作“新鲜”咖啡的咖啡店。早在 1997 年,来自台湾的上岛咖啡进入大陆,以加盟方式进行,最高峰达到 3000 家门店。不少70后、80后 都隐约记得,那个灯光较暗,看似私密性比较好,在当时算是比较高档的装修。它曾经是所有商务人士心目中,洽谈合作的最佳地方。

紧接着,台系咖啡就被来势汹汹的美系所取代了。1998 年星巴克进军中国。之后的剧情就不用我们多说了,各种拿着星爸爸杯子拍照的图片在网络传播,让每个不懂咖啡的国人,都渴望跟上潮流,叫上一杯“不苦的咖啡”——焦糖玛奇朵。

当时,星巴克曾经一年占掉了中国连锁咖啡市场份额的 51%,直营门店 高达 3124 家之多。

欧系以costa为代表,曾被誉为“千年老二”。中国许多城市的街头,你都会在星巴克的附近,或者一些热门商圈看到一家Costa,而且Ta还有一个很low的名字“咖世家”。costa进军中国市场较晚,直到2006年底,Costa才在上海南京东路开了第一家中国门店,这家门店也是品牌在亚太地区的第一家。直到现在,Costa虽然在华发展一直打着强势扩张的旗号,但事实上,其扩张速度还是赶不上星巴克。

美系和欧系之后,韩系也曾想随波进闸,分一杯羹。可惜,都还没登峰造极,就几乎惨败,如果我们还记得「Caffe Bene」(译名:咖啡陪你)、「Zoo Coffee」等,就会明白。

 

此外,以太平洋咖啡为代表的本土咖啡馆,却低调的开始了逆袭之路。太平洋咖啡馆于1992年创办于香港,2010年,华润创业收购太平洋咖啡,成为其下消费品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华润力量,太平洋咖啡于2011年进入内地发展,成为继星巴克、Costa之后的咖啡连锁新势力,2015年前后门店数量就超过了costa ,取代了其千年老二的地位。

不过至此,星巴克老大的地位还是丝毫没有被撼动的,直到两年前,另一个本土咖啡馆品牌的崛起,那就是——瑞幸咖啡。它运用互联网的运营模式,通过大面积布局线下门店、高力度补贴等方式快速切入市场、获取大量客户,到2018年年底已经开了2000家店,这个速度,真是可怕,要知道costa 在中国十几年了才400多家门店。

在瑞幸咖啡2019年的战略发布会上,瑞幸咖啡的CEO钱治亚宣布,未来的一年内,瑞幸咖啡将会再开2500家门店,使得公司的门店总量达到4500家,在门店数量上,和杯量上,同时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虽然关于瑞幸“烧钱”的质疑之声从未间断,但就目前的情况看,瑞幸确实是中国市场上唯一可能超越星巴克的咖啡馆品牌。

精品咖啡的崛起

千禧年后,不少咖啡馆内开始推广现煮鲜咖啡,加上咖啡职人开始传授精品咖啡理念,以及方兴未艾的自家烘焙咖啡馆遍地开花,吃香中国二十余载的速溶咖啡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精品咖啡出现萌芽,第三波相继而起(传统滤泡黑咖啡的复兴),咖啡口味从意式咖啡慢慢转变为不加糖,不加奶,返璞归真享受单一产地咖啡所带来的无穷风味。

精品咖啡的崛起,还体现在对“美学的营造”,这与日本作家山崎正和描述的80年代的日本消费者趋势的预测有些类似。他提出了“自我充实”和“效率主义”的对比——在人们经历了对于高效、物质的狂热追求后,最终会开始追求从“活着本身”中找到充实。

这在咖啡市场上提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精品咖啡店在大城市开始流行,星巴克的甄选咖啡店也是属于这类。

北京的精品咖啡馆

另一方面是更多人开始尝试自己在家做咖啡,享受制作精品咖啡到品味咖啡的全过程。可以说,电商行业的发展,让每个人在家制作一杯精品咖啡成为可能。如从2003年起,就能在网上买到咖啡小镇的精品咖啡豆,它可能是来自埃塞俄比亚的耶加雪菲咖啡豆或来自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咖啡豆以及世界各地的其它精品咖啡。

而精品咖啡冲煮所需的器具也是如此,多亏便捷的互联网,让人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任何咖啡器具。咖啡小镇旗下的hero咖啡器具在这场精品咖啡潮流中脱颖而出,连续七年同类产品中天猫销量第一,以超高性价比和过硬的品质迅速占据市场,被咖友们熟知和喜爱。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从差异的数量和饮用偏好上来看,我国在咖啡市场和咖啡饮用结构上是极具潜力和成长空间,在咖啡品类的选择上,口味、香味都更好的现磨咖啡符合消费升级的趋势,因而可预测的是,未来几年,精品咖啡在中国的发展也将真正进入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