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free-img

在朱苦拉 他们用大铁锅煮咖啡煮了100年

在朱苦拉,他们用大铁锅煮咖啡煮了100年

文/梁佳

不过百来户人家,还在刀耕火种,却喝着现在世界上最盛行的饮品——咖啡。这就是大理一个与世几乎隔绝的小村落朱苦拉。

朱苦拉的村民有自己处理咖啡豆的方式,他们把咖啡豆晒干并用大石臼舂脱皮,有的也会用口剥的方式脱皮。想要香气四溢的熟咖啡豆,当地就会用上大铁锅。把握好火候,柴火堆上架一口大铁锅,白花花的豆子在铁锅里不停地翻炒。炒熟的咖啡豆用石磨研磨成粉装进纱布口袋,接着整个纱布口袋放到烧水茶壶或者锅里一直熬煮。家里有客人来,主人不倒茶也不斟酒,先就端上一大碗没有糖也不加奶的苦咖啡,解渴之余也更显热情。

一百年来,这样的方式就这样一直在这里沿袭下来。在这个连电视都不通的彝族小寨,很难抵达导致的对外沟通困难,使得他们喝咖啡的方式都难以去改善。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山里的小村寨,却是中国咖啡的源头。2017年初云南在中国外交部向全球推介的亮相片段之一的云南咖啡,都要从这个叫朱苦拉的小地方说起。

咖啡苦旅:中国咖啡该去哪里朝圣

清光绪年间,在大理、丽江、楚雄三地交界的大山深处,海拔两千多米,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下的干热河谷地带,一个名叫朱苦拉的彝族小山村内,一株幼苗被法国神父田德能种在此地。

它抽枝发芽,吐蕊时满山芬芳,终结出樱桃般甜蜜的浆果。神父种下的是大自然对于这片土地独有的馈赠,云南小粒咖啡Typica和Bourbon。

此后近百年过去,神父种下的老咖啡树繁衍的咖啡子孙已经包围了朱苦拉。种咖啡、喝咖啡也早已成为村民们的一种习惯。不过在朱苦拉之外的世界,这一切都鲜有人知,也包括朱苦拉的存在。

1981年的一个冬天,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的马锡晋教授来到大理宾川走进了与世隔绝的朱苦拉,并对朱苦拉的古咖啡林进行了实地科学考察。

马锡晋教授在朱苦拉天主教堂后的院墙旁看到了神父田德能种下的那棵古咖啡树。他在1994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中对古树描述道:“不但未见老态,还仍能正常生长结实。”

时过境迁,马锡晋教授考察结束,朱苦拉再次恢复了与世隔绝的状态。朱苦拉近百年的咖啡古树、咖啡文化和故事依然不为世人所知。

1984年,田德能种下的那棵咖啡树在一场大雪中被冻死,唯有斑驳的教堂至今仍矗立在村子的中心。而马锡晋教授也成为了唯一亲眼见过田德能种下的那棵咖啡树的研究者。

过去在学术界,有关中国咖啡包括云南咖啡种植及起源历史众说纷纭。每个所谓起源都各有其说,但从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确切可信的证明。这些事情犹如一根刺,深深扎在从事咖啡、茶叶和天然香料研究工作多年的陈德新心中。

尤其是在一次与国际咖啡专家的沟通交流中,一位专家对于中国咖啡起源“你们对你们自己的咖啡历史都弄不清,起源都有那么多”的话给陈德新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于是陈德新背上行囊开始了长达6年的中国咖啡起源的探寻考证之旅。

其实早年,陈德新看过马锡晋教授发表在杂志上的有关朱苦拉考察的文章,所以对朱苦拉的存在并不陌生。并且陈德新对朱苦拉早便有了向往,只是一时未能成行。

朱苦拉便是陈德新探寻考证的第一站。那是2009年的冬天,陈德新带着学生一行,开始了这场咖啡苦旅。

那时陈德新已年过花甲,本该退休在家享受休闲时光年龄,他却选择徒步深入朱苦拉,探访这个神秘又原始的彝族村寨。

朱苦拉在彝语里是“弯曲的山路”的意思。事实也如此,陈德新一行人自宾川县城出发,开车走了4个多小时到达朱苦拉行政村村委会罗溪村。然而,此后就再无行车的道路,要赶往朱苦拉村,陈德新一行只得下车徒步前行。

这时距离朱苦拉村还有7.2公里。这段7.2公里的山路路况十分糟糕,路面不到40公分宽,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峭壁,且几乎都是砂石路面,稍有不慎就会有滑下去的危险。

据陈德新回忆最终他是靠着前有人拉、后有人扶的帮助下,才得以一步步行走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整个人一路上也累的气喘吁吁。

但是心里想着朱苦拉的那片古咖啡林,朱苦拉或许就是云南咖啡起源地,促使这位老者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徒步抵达了朱苦拉。

这样的执着,在笔者看来就犹如那些虔诚朝圣的苦行僧一般。

圣地朱苦拉:一个刀耕火种却喝着咖啡的云南小村寨

穿过咖啡古树林,正式进入朱苦拉村。此时的古咖啡树已经结出了串串咖啡豆,虽尚未到成熟时,可早有咖啡豆透出鲜艳的红。由于常年与世隔绝的生活,初次到来的陈德新对朱苦拉村的印象就是原始。整个

村庄不过百来户人家,生活状态还处于刀耕火种。

甚至连朱苦拉人喝咖啡的方式,也并没有大众常识里那么的小资情调。因为在朱苦拉,没有专业的设备。当地处理咖啡豆的方式就是把咖啡豆晒干用大石臼舂脱皮,也有时候是彝族少女用口剥的方式脱皮。想

要香气四溢的熟咖啡豆,当地就会用上大铁锅。把握好火候,柴火堆上架一口大铁锅,白花花的豆子在铁锅里不停地翻炒。

之后将炒熟的咖啡豆用石磨研磨成粉装进纱布口袋,接着整个纱布口袋放到烧水茶壶或者锅里一直熬煮。家里有客人来,主人不倒茶也不斟酒,先就端上一大碗没有糖也不加奶的苦咖啡,解渴之余也更显热情。

尽管,朱苦拉人喝咖啡的方式相对有些“简单粗暴”,但确被完整保存沿袭下来。

随着陈德新等一批学者先后进入朱苦拉村展开研究,朱苦拉的古咖啡林渐渐有了名气。神父田德能种咖啡的故事也被咖啡爱好者熟知。朱苦拉也成为了咖啡发烧友心中的圣地,但朱苦拉咖啡引种的年代却也有了多种说法。

曾亲眼见过神父种下的那棵咖啡树的马锡晋教授,1981年探访朱苦拉村时推断朱苦拉咖啡引种年代是1902年。而一次媒体探访时又有人推断是1892年,误差竟10年。10年的误差就可能对咖啡起源历史的判断造成影响。

为了弄清朱苦拉咖啡确切的引种年代,陈德新先后16次造访朱苦拉实地考察验证。终是在1988年12月编写的《宾川县统战志》中找到明确记载:“宾川天主教,是清末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传教士田能德、段国章等人来宾川时传入的。”

这份记载也印证了朱苦拉引种咖啡的时间,最终朱苦拉咖啡作为云南咖啡起源的身份也被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