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free-img

朱苦拉村的咖啡往事

喝一杯朱苦拉咖啡仅仅是故事的开始。寻觅这里神秘的古咖啡林,亲眼见识并感受咖啡豆的初级加工工艺、土法烘焙和传统制饮的过程,才是这次朱苦拉之旅的初衷。在这里我们认识了郑淑莲夫妇,感动于他们默默相恋、坚守40年简单而质朴的爱情,成就了流传在朱苦拉咖啡文化中的一段佳话……

 

 

渔泡江畔的小村庄

 

 

驾车从宾川县出发,翻过3000多米的垭口山顶,在崎岖的山路上“之”字形盘旋,眼前,高耸入云的山峰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硬生生一劈两半,双峰对峙,壁立千仞,一条名叫“渔泡江”的河流从两山之间穿流而过。朱苦拉村,这个与世隔绝的彝族村寨就座落在渔泡江西岸被一片翠绿的咖啡林包裹着的半山腰上。

 

 

咖啡林包裹中的朱苦拉村

 

 

朱苦拉,在古彝语中有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的含义。村头,新建的寨门上写着“中国咖啡第一村朱苦拉”,热情的郑淑莲早已等在这里。走进她家的小院,浓浓的咖啡香味朴鼻而来,老伴李忠已经用茶壶煮好一壶热气腾腾的咖啡迎接我们的到来。这杯不加糖不加奶原汁原味的咖啡,集合了香、甘、醇、酸、苦五味,是最原始的黑咖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村民以咖啡代茶招待客人,是基于朱苦拉村上百年的咖啡种植史。

 

 

中国咖啡第一村

 

 

采摘咖啡

 

 

朱苦拉咖啡的故事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那一年,一个法国传教士田德能从越南带来一株咖啡苗,把它种在了朱苦拉村。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朱苦拉村民养成了喝咖啡的习惯。劳累一天的农人,围坐在灶台边,将自炒自磨的咖啡粉倒在大铝茶壶里慢慢煮,浓香的咖啡伴着闲话将一日的疲惫冲刷殆尽……如今,村头这片树头挂满大红色、粉红色、绿色咖啡果的古咖啡林一共13亩,这些咖啡树中有24株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朱苦拉村被命名为“中国咖啡之源”“后谷之源”“中国咖啡活化石”“中国传统村落”。

 

 

漂亮的咖啡果实

 

 

晚饭后,月光下,坐在小院里喝着咖啡聊着天,好奇地问,老家在四川的郑淑莲怎么会来到朱苦拉,当了30多年的乡村老师呢?郑老师眼里带着满满的幸福,看着朴实而帅气的李忠说,被他“骗”来的嘛!

 

 

郑淑莲夫妻俩

 

 

20世纪80年代初,四川省夹江县的川妹子郑淑莲结识了在当地驻军某部队医院当兵的彝族小伙李忠,为了爱情,她义无反顾地辞掉代课老师的工作,跟随退伍的李忠回到他的家乡,万万没想到在李忠口中距离大理古城只有100多公里的朱苦拉村道路如此难行。坐了2天的火车到达广通站,又坐了2天的班车到达平川乡,看着崇山峻岭山路十八弯,还要用脚走2天的山路,路的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郑淑莲意识到李忠对自己有所隐瞒,非常生气,李忠抱着她说:都是我的错,我没有跟你说实话,我的家乡在大山深处很落后的地方,那里的人常年走的都是山路,但我是真心实意喜欢你……哭过一阵后,倔强的郑淑莲坚持了自己的选择。郑老师笑着告诉我们,那天,老李在平川乡特意给她买了双平底布鞋,叫她换掉脚上的中跟皮鞋,等2天后走到朱苦拉村时,布鞋的前面已被大脚指头拱出2个大洞。

 

 

当年的兵哥和现在的老李

 

 

郑淑莲是第一个嫁到朱苦拉村的汉族,全村人都讲彝族话她听不懂,她就跟着村民一句一句慢慢学,后来她当起了“孩子王”,教孩子们学汉语,成为朱苦拉村一师一校的校长,2018年光荣退休。近些年,随着公路修通,加之这里非常适合栽种咖啡,所产的咖啡品质很好,这个偏僻、闭塞的彝族山村迎来更多人的关注。靠山吃山,郑淑莲和老伴也种了几十棵咖啡树,收入还不错,凭着一家人的勤劳及大自然的馈赠,日子安乐静好,如今,一双儿女都走出大山,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并都各自成家。孩子们都希望父母能到城里跟着自己享享福,但老两口说“住惯的山坡不嫌陡”,最重要的是舍不得那份咖啡情缘。

 

 

土法烘焙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热情好客的郑老师家的小院就成了品尝朱苦拉咖啡的“接待站”,无论是寻觅神秘古咖啡林的外国友人,还是参观学习、前来探险的游客,都能在这里喝到用柴火铁锅炒制、用茶壶煮沸的原汁原味的朱苦拉咖啡,不加糖不加奶,集天地之精华,正所谓“人生至味是清欢”,而这种咖啡的味道,也像极了郑淑莲一家人的生活。

 

 

曲靖日报记者杨学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