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咖啡金融网
在中国咖啡历史上,云南大理朱苦拉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神州大地上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朱苦拉村可能也是最早形成喝咖啡氛围的村落。
朱苦拉咖啡的历史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大理宾川朱苦拉村进行传教活动因其传教和饮用咖啡习惯的需要,获得他的同事从越南中部邦美蜀(Buon Ma Thuot)通过滇越铁路带来大理教区的咖啡苗。同年田德能神父送至朱苦拉村天主教堂的后墙下种植,迄今已有113年的历史,这也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株咖啡树。
(朱苦拉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平川镇地处平川镇东南边)
朱苦拉是一个彝族村寨,一个小小的自然村寨,神奇并美丽,神秘并传奇着;100多年前,朱苦拉叫“若客来”(彝语),意思是弯曲的山路。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的到来,将彝语的精华与法国人的浪漫结合,于是有了朱苦拉。后人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之意。
百年前的朱苦拉咖啡的种植是近代沿袭远古彝人刀耕火种进行农业生产最为鲜活的最为经典的缩影。朱苦拉村古咖啡林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在干热河谷最贫瘠地区咖啡树引种并在原地传承一百多年至今的农业形态,是世界咖啡业最为鲜活而完整的范例,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村里年纪最大的两位长者杞光辉和李福生今年都已经八十多岁了,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的形成。杞光辉,86岁,是村里的第一任文书,他的父亲与田神父是好朋友。李福生,82岁,是村里的第一位老社长。
1948年,出于对咖啡的热爱,李福生发动村民种植咖啡50亩,1983年的一场大雪把村子里的大部分咖啡树都损坏了,最后只剩下13亩,共1134棵,也就是现在这片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被古咖啡林环抱着的朱苦拉村)
现在朱苦拉村除了这13亩咖啡林外,在各家的小院里基本上都栽种植咖啡树。咖啡林里的1134棵咖啡树,人均3棵,按人头来分的话,分到户最少的有7棵,分到户最多的有48棵。
朱苦拉虽然贫穷落后,但它是一个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除了全民种植咖啡,村民们都有喝咖啡的传统:自种、自磨、自煮,村里年纪最大的86岁的老人杞光辉说他就是喝咖啡长大的,现在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喝咖啡的习惯。李福生还介绍,村里的村民们对咖啡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即使咖啡豆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村民们也不舍得砍掉一棵咖啡树。
据悉,生长在朱苦拉村的古咖啡林中,除了拥有24株百余年咖啡古树外,其余均为咖啡古树的“子孙”。古咖啡林树种均为纯正的云南小粒种咖啡,其优异品质十分稀有,是中国咖啡尤其是云南小粒种咖啡的“祖先”,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及产业发展价值。
朱苦拉咖啡的历史地位
云南省文化学者黄蜀云女士介绍说:“一位马来西亚咖啡专家曾经说过,保住了云南老品种咖啡,就保住了中国咖啡在世界咖啡史上的地位。朱苦拉咖啡正是属于云南小粒波邦铁皮卡咖啡,这种咖啡在云南已经很稀少了,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开发。”
1981年,我省著名热作专家已故的马锡晋教授深入朱苦拉村对这13亩古咖啡林进行考证研究,认定朱苦拉咖啡属于云南小粒咖啡最古老、最纯正的波邦铁皮卡品种,在种性上,为铁皮卡变种(红顶株占31%)和波邦变种(绿顶株占69%)的群体。咖啡树虽已百年高龄,不但未见老态,还仍能正常生长并年年开花结果,经查证为我国现存波邦铁皮卡咖啡树龄最高的咖啡树,该品种在我国十分稀少,加之品质十分优异,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政府在行动
近年来,当地政府也充分认识到对云南古老咖啡品种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性,把咖啡作为重点产业进行保护和开发。宾川县财政每年拨10万元扶持资金,着力打造“朱苦拉百年古咖啡”品牌。平川镇经济办主任杨体武也作为朱苦拉咖啡的种苗繁育科技人员,常驻朱苦拉村进行育苗工作。他说:“我们到朱苦拉村以后,第一是把古老咖啡的灌水工作引水沟(渠)做好;第二防治好古老咖啡的病虫害;第三做好修枝打岔,保护好古老咖啡。在这些基础上,下一步就是做好繁育工作。”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咖啡产业发展的意见》和《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宾川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强化举措,从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财政扶持、招商引资、品牌打造、外宣推介等多个方面,切实抓好朱苦拉古咖啡林保护及全县咖啡文化产业培植发展工作。于2013年,“宾川朱苦拉咖啡”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朱苦拉咖啡不仅成为宾川一个响亮的品牌,朱苦拉咖啡文化旅游业崛起将成为改善和提高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增加人民群众收入的高效、长效的农村特色产业。
如今,朱苦拉和美丽的云南,支持着中国99%的咖啡原料供应。中国咖啡之源,实至名归。朱苦拉,源头的源头,已经成为了云南最有分量的咖啡名片之一。
《“中国的咖啡历史从这里起步——云南大理朱苦拉”》 有 1 条评论
Oh, just realised it was three years ago.
Scorp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