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free-img

葡萄酒在中国[转]

  历史悠久

  许多人一谈起葡萄酒,就以为它是舶来品,其实非也。早在《周礼 . 地官篇》就有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菰珍异之物,从时敛藏之。”注曰:“珍异为枇杷,蒲桃之属。”史书上把“葡萄”写成“蒲陶,蒲桃”等。可见周朝已有专人管理蒲桃园的园丁了,种植葡萄已具规模。

  据北京青年报 1999 年 2 月 26 日报道:在新疆民丰县境内古丝绸之路的尼雅国(约 2200 年前),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为此,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了尼雅考古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其中有“……尼雅群南部有著名的‘古桥’遗址,那里有果园,栽培葡萄。现葡萄树根仍整整齐齐露出地面,周围环绕着胡杨和沙枣林。果园中心有酿酒作坊或酒窖,因为至今地面上还微露出口口大陶瓮,口部直径 34 厘米,器腹已露出土可见到的直径达 40 厘米,很可能是当时酿酒和贮酒的容器。”由此可见,在秦汉时期,西域的尼雅国,葡萄酒业已相当发达。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及葡萄酒酿造技术引入中原,促进了内地葡萄酒的发展。可见,葡萄酿酒在我国已有 2000 多年历史,这比葡萄酒王国——法国,尚早 700-800 年。据《史记 . 大宛列传》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酒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大宛指新疆地区,汉代葡萄酒已很盛行。到了元代,已有葡萄酒市场,根据马可 . 波罗的《中国游记》的一章 < 太原府 > 中说:“太原府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那里有很多葡萄园,制造很多葡萄酒。这里是契丹省唯一产酒的地方(这一点可能马可 . 波罗武断了一点,中国产酒的地方肯定不只这一处),酒从这里贩运到全省各地。”这说明古代的太原是主要酿酒工业区。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到“燕脂酌蒲萄,蒲萄酒名也,出自太原……。”可知早在唐代就有太原产的葡萄酒,在京城长安销售。形成了初级商品商场。

  李时珍的《饮膳正要》中“葡萄久贮,亦自成酒,芳甘酯烈,此真葡萄酒也。”明代戏曲家高濂在他的杂著《遵生八笺》中给出了酿酒方法:“用葡萄取汁一斗,曲四两,搅拌均匀,入瓮内封口,自然成酒更有异香。”在我国历史文献中,赞美葡萄酒的诗比比皆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葡萄酒、金笸罗、吴姬十五细马驮……。”著名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上催”的诗句,更成为人们赞美葡萄酒的不朽绝句,留芳千古。

  伟大贡献

  我国古代创造了许多酿造葡萄酒的方法,其一是自然发酵法,因为葡萄的表皮上有大量的酵母存在,只要果皮破裂,酵母与汁接触,就会自然发酵,酿成葡萄酒。元代诗人周权在他的一首诗中对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作了生动的描绘,从诗中可以看到,当时葡萄酒是采用自然发酵酿造的,其过程是先将葡萄捣醉,然后放入坛中发酵,几天后就成了清亮浓醇的甜葡萄酒。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自然雪酵的葡萄酒。其二是葡萄与粮食混合酿酒法,北宋朱翼著《北山酒经》介绍了详细方法:浸酸大米,上甑蒸熟,用葡萄干二斤半与杏仁五两,去皮尖在砂盆内磨成浆,泼在蒸熟的饭上,摊冷后按常法拌曲酿酒。其三是冰酒法,用冷冻浓缩法来增加葡萄汁的浓度,提高葡萄酒的品质,李时珍详细描述了操作方法:“蒲桃皮薄者味美,皮厚者苦,入风谷冻成之酒终年不坏。”另一法为“久茂者中有一块,虽极寒,其余皆水独此不冰,乃酒之精液也。”这说明葡萄酒经过冷冻,葡萄酒中的水分结成了冰,而不结冰的,则是醇浓的浓缩葡萄酒。与当今生产冰酒的方法相似。第四种为蒸馏法:李时珍介绍了用葡萄酒通过蒸馏制成类似白兰地酒。第五种为葡萄汁加曲酿酒法: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箴》中写道:“用葡萄取汁一斗,曲四两,搅匀,入瓮内,封口,自然成酒,更有异香。”

  通过以上实例,说明我国劳动人民不但善于吸收外来经验,加以利用,而且也善于结合我国固有的酿酒工艺,创造新工艺,开发新品种。对世界葡萄酒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葡萄酒在中国[转]”》 有 1 条评论

  1. coffee咖啡beibei 的头像
    coffee咖啡beibei

    古尼雅国失踪之谜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大约在2000年前,有一个曾经繁盛一时的古代王国——精绝国,悄然沉没在我国西北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浩瀚无垠的沙海之中,它宏伟的国都——尼雅,默默地沉睡了上千年。

    新疆民丰县的卡巴克·阿斯汗,是离尼雅古城最近的一个村庄。再往前走20公里,视野豁然开阔。一大片土地平坦而略有起伏地伸向远方,显然曾经被人耕种过。地面上有一簇簇葡萄根,就像刚刚收割过的麦田。四周是一处处村舍的遗迹,远远望去,只有密集的木桩立在裸露的地面上,这些便是当年的房屋剩下的构架和门框。房屋建筑一半都已被沙丘淹没了,可侧面的断崖上,那十分整齐的土层却如同一道道年轮,默默地记录着历史和自然的变迁——是漫卷的西风一层层地剥去了它周围肥沃的黄土,只留给人们一个残酷的见证。

    尼雅人一般都住在河岸或湖塘边,这是因为人们的生存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房屋框架非常完整,大多有地梁、壁柱、横梁,再用红柳、芦苇等编成篱笆墙, 固定在壁柱上,构成了一座结实的木屋。令人吃惊的是,许多房屋都保持着当年废弃时的完好情景:有的房门半开着,有的张着窗子,好像主人随时都会回来。人们不禁要问:他们是谁?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什么会突然离开这里?又去了哪里呢……

    遗迹无语,沙漠无语。尼雅如同沉睡在大西洋中的泰坦尼克,其中的故事,只能留给后人去探索、揣摩了。但我们不难推测,是干旱和风沙无情地驱逐了这里的居民,是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使得他们背井离乡。啊,但愿地球不再出现第二个精绝国,但愿我们不再成为尼雅人!

    分享 交流 | 细细品味 多多珍爱 | 最好的咖啡就是最新鲜的咖啡 | 自家烘焙最新鲜
    尊重每一种咖啡 云南咖啡 蓝山 可那 曼特宁 摩卡 哥伦比亚 巴西 爪哇 园豆 平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