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free-img

手冲咖啡纪实 手冲咖啡教学123…

黑糖糕的诱惑,手冲咖啡纪实。手冲咖啡教学123…
黑糖糕的诱惑,就是新鲜咖啡豆在手冲咖啡时,初次冲水让咖啡粉膨胀起来的样子,代表一杯好喝的手冲咖啡快要出现了…

上个月某一天和一位好朋友聊起咖啡,我提到电动咖啡壶如何使用咖啡才会好喝。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 开关啟动后水流会往下冲入咖啡粉中,当下方的玻璃壶开始有第一道咖啡液出现后,先关掉电源。等咖啡液滴完后,再重新开啟开关,让开水重新注入咖啡粉一次煮完。

当时真的不知道為何要这样做?

电动咖啡壶很方便,但出水量很难控制,当水量太大时,很多咖啡渣会被冲入壶中,变成失败的咖啡。

回家后,这位好友寄给我一段日本综艺节目的影片。内容是介绍冲煮咖啡时,如何避免难喝的苦味被煮出来;第二段则是一味咖啡老师傅示范手冲咖啡的冲泡法。

第一段的重点在当冲煮咖啡时水量太大太急时,咖啡粉内好喝极难喝的苦味都会被冲出。若冲煮时水量水量慢慢注入,则只会滤出好喝的苦味。然后就是这位老师傅示范手冲咖啡的每一步骤,这时我才惊觉,原来我以前真的是井底之蛙,手冲咖啡原来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及艺术!

对於爱好实验的我,不可能看完影片后无动於衷。於是我就跑到成都路的南美咖啡买了瓷滤器及承接咖啡的玻璃壶,共花NT500多元。回家后就开始实验,但我没有冲热水的茶壶,於是我用打奶泡的钢杯当手冲壶….结果,一蹋糊涂…出水量根本无法控制。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发觉咖啡明显变好喝了!

我再回头看影片,发现控制水量的秘诀在壶嘴,於是我一直在网路上找资料,最后终於发现手冲咖啡壶有一个专有名词”细嘴壶”。本来想在拍卖网站上找细嘴壶,后来,想想还是去咖啡材料店逛逛比较保险。

我下班开车回家都会经过艋舺大道上的一家小咖啡器材行。我就到店裡逛逛,果然还蛮多细嘴壶的,可见这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自己挑了几个细嘴壶把玩,但老板指著一个壶说:”如果你真的要玩手冲咖啡,就买这一个吧!” 我欣然接受。又花了NT799。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终於全员到齐….


世界上哪有那麼好的事?工具齐全就马上会有好喝的咖啡…

刚开始照著影片上的手法冲煮,但水流非常不顺,因為还不太会控制出水量。

最无力的是,我的豆子都是我刚烤好最新鲜的,竟然在刚冲水”燜蒸”无法顺利膨胀起来。顺利膨胀是新鲜咖啡豆的象徵。练习冲了很多次只有某些时候会成功。

我不信邪,於是到诚品书店把每一本咖啡技术的手冲技巧都看了一遍;也在Youtube找到很多影片反覆观看。但很奇怪的是,我所有步骤都已经练习到很顺畅,但咖啡粉仍然很难顺利的膨胀,真是有些小挫折。但对於学过流行病学的我,不能被轻易打倒,控制”干扰因子”是我的专长,所以我把每一步骤都检查一次,最后终於在一个星期后被我找到原因…。

原来,我把咖啡豆磨太细了…咖啡本身有油脂,磨太细时咖啡粉会结成块状,所以在冲水时水流会到处乱窜,造成萃取不均。咖啡粉也很难顺利膨胀。我后来把咖啡粉磨较粗后,真的让咖啡粉顺利膨胀,后来的冲煮也相当顺利,和影片一模一样。而且,咖啡比以前好喝太多了,真是学无止境!
经过一个月的练习,就在诊所煮给同事们喝…

折滤纸的方法


侧面及下方的缝合处要折向不同方向才会服贴到瓷滤器上。

倒入刚磨好好的咖啡粉(曼特寧及巴西各半),左右摇匀。

中央要挖个小洞。

準备第一步:”燜蒸”。
用细嘴壶垂直注入开水到中央小洞中,直到看见泡泡从中央升起到咖啡粉平面上,然后水流开始向外绕圈圈。


绕到接近滤纸时停止注水。

咖啡粉膨胀得像”黑糖糕”,这是新鲜咖啡豆的象徵。

燜蒸30秒。让咖啡粉充分吸收水分。

开始第一次冲煮。由中央注水,然后向外逐渐绕圈圈: 内内外外 内内中央短暂停留 内内外外…。
但水流不可碰到滤纸,一定是在咖啡液面内。
水柱冲下时,看到泡泡轻轻溅起时,这种感觉真是美妙~





当泡泡不再大量生出且液面已经很高,停止注水。
待液面下降后,再次冲水,直到承接的玻璃壶咖啡量已接近达目标,停止冲水。

咖啡将倒入咖啡杯前,要先轻轻摇匀或用汤匙摇匀再倒出,味道比较平均。
手冲咖啡的味道实在笔墨难以形容,真的香醇可口,口内芳香久久不散。

你知道吗,这些野蛮民族竟然一开始要用纸杯、塑胶保温杯装我的咖啡…
“没有瓷杯的就别想喝!翻脸了~~~
“是的,老师!”
然后当大家都喝到咖啡以后,就开始出现像吃到”黯然消魂饭”一样的幻觉:”我為什麼会流泪呢?又没有加洋葱?為什麼让我喝到这麼好喝的咖啡,以后喝不到怎麼办…。”

原文 http://blog.yam.com/oirase/article/16036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