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free-img

茶与咖啡在各烘焙点上的相似关系

随着烘焙温度的上升,咖啡味道变化的曲线有:

未熟的淀粉味,美酸,Body,甜味,苦味,焦炭化

整体来说,烘得越久,口感越醇厚,但也‘涩’味也越重。也就是说,虽然烘得久,把‘美味部分’做了最好的表现,相对地也把不好的东西烘出来了。

如果有机会剥开一些世界知名烘焙厂烘的豆子,剥开后会常常发现中心点刚好熟透,由内圈至外圈均匀散布着不同的层次,这样的烘焙展现的是均衡的味道,就是过一爆后(也就是豆心熟了后),急升温迅速拉到二爆(如此保留一爆的层次,迅速锁住多层次的味道),冲到深焙,其香气,甜味与焦香味也有了。但是在烘焙的时候要抓住这个点很难,可能只有几度的范围,没到就停火下锅,味道发展还不完全,拉火拉了过头了,那豆子就尝起来苦涩难咽。

这跟茶的烘焙很像,

生焙,中浅焙,中深焙,熟焙

中浅焙的文山包种,绝无涩味。花草香,层次感明显,顺口。

中深焙的乌龙茶,价格取决点为烘焙师傅对‘涩点’的掌握,浓,strong,喝完会有‘涩’味留在舌头上。

熟焙的武夷茶,刚烘焙完,很干,摸起来用力点甚至就酥掉了。烘好马上喝,几乎是没什么味道的!要放个好几年,让里头化学变化‘活’起来(有点像做饼干面团揉完,要先放冰箱半小时,唤醒面团),在这种茶中,涩味是一定有的,但是这个涩味并不是其价格取决的关键(这与乌龙茶不一样),武夷茶价格取决的关键反而是浅焙时候的香气。

高温烘焙后,咖啡因、单宁酸经过‘加热’后,越‘熟’焙‘涩’味出来的越多。成熟的熟焙茶拿来喝,会有美美的‘沈香’,但喝完后,免不了是舌头上久久挥散不去的厚重‘涩’感

所以我们发现,不论是茶或是咖啡烘焙的越深,追求的东西反而是浅焙的香气,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均匀的口感与味道,很有趣吧?浅焙的时候追求深焙时候的body与甜味,却反而在深焙的时候要求浅焙的香气。

《“茶与咖啡在各烘焙点上的相似关系”》 有 1 条评论

  1. sunkissed神奇 的头像
    sunkissed神奇

    值得作为烘焙时的参考依据!